手足口病的检验诊断

点赞:4569 浏览:16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手足口病正在我国许多省市流行,正在威胁着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这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很强,近年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流行趋势明显上升,患儿数量日益增多.我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范畴并加强管理.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是肠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前者是小RNA类病毒,后者是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感染后病毒在消化道繁殖,大量存在于粪便中.粪便污染了环境,污染了水和食品,患儿通过食品或通过手、口的接触而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前其粪便中已有大量病毒,在血液、咽喉部也有病毒存在,故也可能经呼吸道感染.

手足口病的检验诊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手足口病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为持续发热2~3天,随之在手、足、口部出现皮疹.开始多是红色丘疹,米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部分为水疱,可伴有咽痛、拒食、流涎、咳漱和头痛等.患儿的病程约5~15天,平均1周左右.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心肌炎、肺炎而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的检验诊断,一般血液检验无明显异常.血中白细胞多为正常,少数可升高.血清的乳酸脱氢酶(LDH)可以升高,但不是特异性指标.

重要的是病原学检查.上述两种病毒的分离培养是诊断的依据,但技术要求高且需要较长时间,只适用于流行病学分型和科研.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病毒的基因扩增,可在当天完成,有利于及时诊断,而且同时可以进行病毒的分型.方法是取患儿的粪便或疱疹内容物或咽部拭子、血液,脑脊液(疑有脑膜炎时)做PCR检验.另一快速的检验方法是直接荧光免疫检测法,取患儿的咽部拭子涂于玻璃片上,固定后用荧光标记的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来检查细胞内存在的病毒颗粒.这一方法的检测其敏感性不如PCR法.患儿发病后血清中可以出现针对感染病毒的抗体,所以取血用荧光免疫法或酶链免疫法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也是重要的确诊方法,但是不能做到及时诊断,是流行病学调查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