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系列(三十一)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点赞:5387 浏览:137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劳动就业形式的重新组合(失业、下岗、写断工龄、提前退休等)、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导致竞争加剧,压力增大,撞击着人们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的平静的心灵.

保持心理健康系列(三十一)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社会经济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社会心理压力(心理应激)增加,使得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在上升,社会疾病负担在加大.然而,因公众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此认识不足,就是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也不能正视所患疾病,甚至为此感到羞耻,这就加大了防治这类疾病的困难.目前,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民众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在我国民众中,由于人们不了解或很少了解精神卫生知识或心理卫生常识,常常不能像重视身体疾病那样重视精神或心理疾病.根据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调查,很多人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不仅自己不认识,家属也不理解,或是患了心理障碍,虽备感苦恼,也不认为是疾病,不知求医或拒绝求医.例如,有些抑郁症患者,虽然症状已经很明显,心理痛苦至极,也不去看医生,直至最后身亡,家属方如梦初醒.更有一些无知者去求神拜佛,相信巫术,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还有一些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虽经专科医院治疗恢复,但由于疾病知识缺乏,听信一些诸如长期服药会“成瘾”、“损害肝脏”、“离不开药”等模糊的看法,以致病愈后不能坚持巩固服药,或遇有生活事件(刺激)不能正确评价和正常应对,导致病情反复.

患者或家属病耻感严重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患者或其家属,往往认为患了这类疾病不光彩,不愿让别人知道或不如实坦述病情.有的患者病愈后搬离原来居住地,为的是不让邻居知道,这是严重的病耻感在作怪.患有躯体疾病,一般人们心理上还比较坦然;唯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总是感觉见不得人似的.

通过精神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要认识到精神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都是疾病,都需要社会关爱、宽容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错误认识和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将会逐步得以改变和消除.

综合医院医生识别率低

由于认识上的偏见或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一些人患了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不知求医,或不愿去精神(或心理)专科医院看医生,常常到综合医院就诊.例如,北京市关于抑郁障碍的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患者(62.9%)从未就医,少部分(31.3%)到综合医院就诊,只有很少的人(5.8%)就医于精神专科医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非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缺乏这些专科方面的诊疗知识和经验,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识别率较低,正确治疗率就更低了.又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抑郁障碍的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平均为55.6%,中国上海的识别率为21%,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大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患者、家属和医生的重视,很多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而抑郁障碍引发的或自伤、药物或酒依赖等问题的治疗或干预率更低.


2002年由国家卫生部、民政部、和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要求,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要进行精神医学方面的继续教育,以利提高对这类患者的正确识别率和诊治水平,并加强同专科医院的联系,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规划》中还要求:到2005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达到30%;到2010年,达到50%.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从了解开始,从现在做起,不仅社会和我们每个人要增进对精神健康的了解,还要学习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的科普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耐受力和良好的应对能力,积极面对人生,减少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以消除偏见,消除病耻感,正视疾病,坚持治疗,减少致残,减少复发,提高患病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