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其哲学背景和目的

点赞:7548 浏览:306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代哲学的问题基本上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关于心灵与客体间关系的思考.笛卡尔作为确立人的主体性的第一人和唯理论的哲学家,首先做出了心灵与物质的二元划分;而较早的培根则以科学实验的思想原则为经验论者提供了思路.前者经过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等人形成了以天赋观念为原则的大陆派唯理论,并具有强烈的独断论色彩;后者经过洛克、贝克莱、休谟并最终形成经验论的怀疑主义.这两派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而康德的出现,正是试图中和这两种学说.

关 键 词:近代哲学;理论;学说;康德

自古以来,形而上学被看作一切科学的女王,但到了近代,它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和中产阶级先进哲学家的批判,逐渐成为弃妇.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认识和把握宇宙整体,把握绝对完整的东西,故不能取消形而上学.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来自怀疑论,形而上学缺乏普遍必然性,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休谟对物自体的存在也持怀疑态度,康德则认为必须设定它:第一,保证由知觉印象构成的对象有实在性;第二,将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对直接针对物自体的断言做出“不可知”的结论,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为虽不可知、却应相信的东西(自由意志、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留下余地.这是一个真正批判的时代,形而上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批判的时代,批判使其成为科学.“纯粹理性批判”从理性有可能去追求的一切先天知识出发,对人类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确定理性的先天知识的源泉、条件、范围、界限,看它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从而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做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康德:其哲学背景和目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然科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哲学要成为科学,可尝试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革命,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对象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物自体不可认识,认识对象是我们心中所呈现的现象.这种区分使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本体论)变成了科学,使超验的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的,为实践理性留下了地盘.人的认识是以普遍必然的原理为指导,构造图形或设计实践方案,走向自然并强迫其回答问题,以得到单纯理性所不能得到的科学知识这样一个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过程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界立法”,创造出一个科学的认识对象.科学知识是主观的产物,但它是按知识本身的必然性建立起来的,不能任意违背,理性是固定的先天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又是客观的.

将普遍必然的知识等同于先天的知识,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关键点.“先天的”指逻辑上在先,独立于一切经验,我们在一件事情还没发生就可先天断言它,先天的不一定是知识,如形式逻辑.“先验的”是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是对先天知识的反思(先天的知识如何可能),一切先验的都是先天的.先验的知识要涉及关于对象的知识,是关于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知识,先于经验而不脱离经验.

真正的、最起码的知识是判断,但判断不一定都是知识.分析判断是谓词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判断,一切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不能增加知识内容,其作用只是解释而非认识,不能认为是科学知识.综合判断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判断,具有偶然性,能增加知识,经验判断都是综合判断,经验判断永远也不能成为科学知识.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两个外在的概念或表象的联结(如综合判断),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主词不包含谓词、主词与谓词的联系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它涉及到科学知识如何可能.

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可分解为四个问题:数学知识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先验辩证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考察、分析、确定人的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对康德来说,先天的东西里一定是具有理性的要素,他首先在感性论部分讨论了理性的先天认识结构,而后在先验逻辑中讨论了广义理性和狭义理性的演绎和立法原则.

先验感性论主要探讨先天的直观形式的性质及其与后天质料的关系,以说明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在直观中构成一个对象.直观是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的知识,是一切思维作为认识手段所获得的全部内容、材料和认识对象的唯一来源.直观形式是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感性是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接受表象的能力,其积极作用在于提供一种认识形式,将被给予的感觉材料组织为有条理的、可被认识的经验.感觉是物自体刺激人的感官而在人心中造成的影响或印象,它只是认识主体心理上的变状,不能被看作物自体和认识对象的属性.它为感性认识的对象、直观的对象提供材料,导致了经验性的直观.现象是一种经验性的直观之未规定的对象,其内容或材料是感觉,其形式是先天的直观.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这是一切直观对象、首先是数学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空间是几何学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时间是算术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我们的时空形式将感官的杂多表象纳入其自身的秩序中,便直观地构成了一个感性对象.空间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一切外部现象最终都要纳入内部来感知,故时间又是感知一切内外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知性是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具有自发性和能动性.但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知性将感性提供的直观对象在思维中综合统一起来,构成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自然科学知识.知性和理性都是高级思维能力,共同构成了“先验逻辑”.先验逻辑研究关于对象的思维,是一切知识或知识对象得以形成的先天条件和构成法则,它只抽去一切经验性的内容而非知识的一切内容,留下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必然的先天关系,由此出发去考察纯思想与对象先天一致是如何可能的.逻辑由传统的形式主义立场转移到认识论基础之上,先验逻辑与认识论结合,标志着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康德认为,“理性”虽然给自己提出了追求绝对无条件的知识的任务,可是它绝对完成不了这个任务.这是因为,理性所追求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对象在“现象世界”是没有的.理性要这样做,实际上意味着要离开经验,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而理性要去把握自在之物,它本身没有别的工具,只能请知性范畴来帮忙.可是,在知性学说中已经证明,知性范畴有它的局限性,就是只能应用于“现象世界”,不能应用于“自在之物”.如果理性硬要知性范畴去担负它所不能担负的任务,超越“现象世界”去规定“自在之物”,从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出发去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那就必然要陷入谬误推理或自相矛盾之中,结果还是完不成理性所交给的任务.

纯粹理性在认识领域里不能成为积极意义上的“法规”,只是消极意义上的防范和批判,顶多是以其理念引导人类的认识向无限目标前进.纯粹理性只有在实践方面(人的合目的的自由方面)才有自己的法规.真正的纯粹理性不是思辨理性,而是实践理性.一切通过自由而可能的东西都是实践的.追求幸福虽然要运用实践理性,但这种“自由的任意”的条件是经验性的,立足于人的感性,故并非纯粹的实践理性法规.真正的纯粹实践理性的法规是自由意志本身的规律(道德律),只有它才使人“配享幸福”,并通过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而成为贯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普遍法规.坚持不懈追求道德目的并为此相信来世和上帝,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幸福和道德相统一的“至善”.(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