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宣传可信吗

点赞:9775 浏览:434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听信一些“药品”的不实宣传,使用后却发现没有任何效果,拿到药监部门咨询后才发现自己写的根本不属于药品.药监部门介绍,经常有市民拿着一些保健品、化妆品、消毒品来反映“药品”质量问题,称其购写的“药品”不像宣传的那样有效,甚至还有一定的副作用.

这些“药品”不是药

某公司工作的张先生近来总感觉头晕,检查后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医生给他开了一些降血脂的药,要他回去服用,并叮嘱定期复查.张先生觉得“是药三分毒”,听说市面上有种降血脂的茶,只要平时把它当茶喝就可以达到降脂目的,效果不错.但是张先生喝茶治疗之后,却毫无效果.

武昌的刘小姐则上了一回消毒产品的当.刘小姐患有鼻炎,一到寒冷和干燥的天气就发病,呼吸不畅.一天她听同事介绍,有一种喷剂产品对鼻炎很有效果,于是花钱写了两瓶.用了几天,病情越来越重,只好上医院.医生告诉她,这种喷剂产品其实属于消毒品,不应将其用于治疗鼻炎,刘小姐是对其中的成分过敏.

专家指出,保健品、消毒品、化妆品谈不上疗效,只有药品才有疗效,而且就算是药品,其疗效对患者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包治百病.消费者在购写此类商品时一定要看清楚它的批准文号,不要轻易相信推销人员的口头宣传,不要把保健品、消毒品、化妆品和食品当作治病的药物来使用.

保健品和药品有区别

孔女士的宝宝感冒了,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给开了板蓝根冲剂等药品.孔女士划价后,突然想起在家附近的超市里也看到有类似的“板蓝根茶”卖,于是就去超市写了几袋,拿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医生告诉孔女士,这些类似的“板蓝根茶”不是药品,在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等方面都比不上药品,治病还是要认准药品.

与孔女士相似,很多人把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一些普通食品、特别是一些保健食品上.其实,专家指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功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是人体机制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仔细阅读产品标签,查验是否印有保健食品统一标志(小绿伞)和卫生部发给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从各方面来看,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分是很大的:

审批门槛高低不同

药品的配方必须通过严格的药理、病理和毒理检查以及多年的临床实验观察,经国家批准后,方可投入生产和投

放市场.保健品是不需要经过医院临床实验观察便可生产和投放市场的.

药品宣传可信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药品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质量控制标准不同

药品必须在药厂中进行生产,药厂的生产能力、技术条件、车间的空气洁净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国家要求所有的生产药品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GMP).而保健品是可以在食品厂加工生产的,其生产标准比药品低得多.

质量控制内容不同

作为药品,不但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标准,就是在生产后,也要对产品进行从外观到内在含量等各方面检查,符合标准方为合格.而保健品则仅在检查细菌、污染物等卫生指标合格后即可上市销售.

同样,化妆品(文号应为“卫妆字”)是指以涂搽、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品,化妆品也是不能用于治疗疾病的;消毒品(文号应为“卫消字”)作为一种外用消毒杀菌产品,不具备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功效,与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国家消毒管理办法第33条规定,消毒产品就是起一种杀灭和消除病源微生物的作用,不能出现或暗示治疗效果的宣传.

检测药宣传的陷阱

近年来,一批存在夸大和虚检测广告的保健品等产品被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查处.夸大疗效,名不符实,是许多“伪药品”的相通之处.

有统计,一些营养口服液含有性激素,尤其是一些男性壮阳保健品,成分多含有雄性激素和中枢神经兴奋剂.这样的“保健品”只会“透支体力”,长期使用有害无益.而一些女性使用的调经、养颜产品,则大多含有雌激素.女性摄入适量雌激素,的确可以改善一些机体性敏感、蛋白质合成及脂肪分布.但如此低廉的添加剂,再配上几种所谓的天然药物,精美包装后售以数十元一盒,实在可以称为“暴利”.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儿童口服液、健脑产品也含有性激素,严重地影响了少儿的健康成长.

标榜“最新成果”

一种产品被推出后,常被冠以所谓的“最新成果”.在宣传广告中,各种号称“最新成果”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在这美妙的词语背后,几乎都是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捏造病例,宣传疗效

各大医院门诊、病房,病人和家属常会收到厚厚的一沓推销人员的各种“健康产品”的广告,里面的内容可谓“情真意切”,有“一位患者的日记”,“家属的感谢信”,甚至“病历摘 要”等等,仿佛这些产品真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灵丹妙药,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打着所谓检测结果的幌子

一些药店、商场的保健品柜台,常有许多声称“免费诊断”的仪器,从“微循环”到“手纹知健康”无奇不有.大凡上前测试的消费者,无不被告之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然后则向其兜售一些保健产品.专家指出,这一类“会看病”的仪器,大多属于既无确切的管理规范,又无确切的科学根据的产品,消费者切莫轻易相信.

远离“非法集会”、“义诊销售”

王婆婆最近比较烦,前不久在家门口收到一伙人发的传单,称有一种治疗风湿的“特效药”在搞“免费送药”,王婆婆患多年的关节炎,于是有些将信将疑.第二天,在社区附近的一个礼堂里,王婆婆领到了一支“特效药”,服用后发现症状似乎好多了,于是花了一个月的退休金写了2个疗程的“特效药”,事后却发现毫无效果,再去找这伙人,他们早就不见踪影.去有关部门投诉才得知,“特效药”其实是一种极普通的保健品,根本不能治病.

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接到群众,社会上有部分人搞所谓的集会推销保健品、化妆品等,一些检测冒伪劣商品充斥其中,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集会销售一般都在冬季慢性病多发的季节开展,多打着“产品推介会”、“产品讲解会”、“大型赠送活动”等旗号,租用礼堂、会场或者公园等场所,利用广告、传单,召集大批群众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到其临时租用的场所听“讲解”,然后高价销售产品,且不开具,等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销售者已不见踪影.这样的集会销售,不但具有欺骗性,而且还极不安全.2003年冬天,武汉就发生过保健品推介会酿下的惨剧,两位老婆婆被踩死,三位老婆婆严重受伤,广大消费者切莫听信这些不实宣传去“赶这个热闹”,不要轻易参加免费产品推介会及购写自己不需要的产品,更别相信所谓的“免费午餐”.


作为消费者应当明确,保健品、化妆品、消毒品不是药品,也不能针对性地治疗某种疾病.消费者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要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切莫轻信不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