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疗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法

点赞:33765 浏览:1562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分析军队疗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法及对策.方法我院紧紧围绕建院方向,采取岗位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提升等多种途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培训.结果2005~2007年中西医结合人员培训投入情况,科室创收情况逐年增高.结论中西医结合人员是疗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疗养院学科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点.

【关 键 词】中西医结合,疗养院,人才培养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methodandcountermeasureforthetrainingoftheprofessionalofChinesemedicinebinedwithwesternmedicineinmilitarysanatorium.MethodsWetakeseveralmethods,suchaspost-training,mid-careerstudies,academiccertificate-enhancingtostrengthenthetrainingoftheprofessionalofChinesemedicinebinedwithwesternmedicine.ResultsThecostontrainingandbenefitwereincreasesyearbyyearduring2005to2007.ConclusionTheprofessionalofChinesemedicinebinedwithwesternmedicinewerethemainponentofprofessionalstaff,thetrainingofthemshouldbeemphasizeinsanatorium.

【Keywords】ProfessionalofChinesemedicinebinedwithwesternmedicine,Sanatorium,Personneltraining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医疗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本的投入成为医疗行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疗养院普遍把体检保健、疾病康复、养生咨询等作为首选发展方向,中医中药其独到的保健康复效果在疗养院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中西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提高对外开放和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的生存与发展,成为疗养院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将我院2004~2008年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的培养及效益情况分析如下,希望为军队疗养院建设、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1.1人员基本情况2005~2007年我院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到2008年,我院共有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16名,占现有医务人员的14.1%,与2004年的8人占8.9%相比,全院中西结合医务人员的比例增加5.2%,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有7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5人,现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与2004年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比,人员数量增加,人才结构、人才梯次更加合理.

1.2中西医结合人员培训投入情况2005年以来,平均每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2人、参加培训4人、参加学术会议10人,发表论文13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

120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35.4万元,而2004年全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外出进修1人,参加学术会议2人,发表论文4篇,人均投入培训经费560元,中西医结合岗位人均创收8.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提高了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了科室业务,提高了科室知名度,也给疗养院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1.32005~2007年中西医结合科室创收情况我院中西医结合岗位有中医科、康复科、理体疗科,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理疗、现代康复等手段,主要从事运动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康复.2005~2007年,3个科室收治人次稳步上升.

2培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1立职,开展岗位练兵围绕岗位职责,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业务训练活动,通过明确和细化中西医结合各类职别人员的工作标准,突出业务技能训练,使岗位练兵有目标,监督有依据,考核有标准.在拟订岗位练兵计划时,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日常早交班、查房、病历讨论、临床带教等时机,严格落实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时间、人员、效果、内容四落实.实践证明,立职岗位开展训练,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最大范围覆盖训练人群,是有力的训练手段之一.

2.2择优送学,培养技术骨干根据院明确的“强特康扩”的建院发展思路,我们把健康管理、专病疗养和疾病康复三个学科作为技术骨干培养的重点方向.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选拔优秀中西医结合人员推荐参加军队、地方举办的骨干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积极鼓励中西医结合人员参加研究生考学.5年内,有2人取得博士学位,3人取得硕士学位,2人被推荐为军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现在,这些同志都已经成为各科室的骨干力量,部分人员还引进了本专业新技术和新项目,如我院应用的Brunnstrom方法、Bobath方法、Rood方法等较先进的运动疗法,在骨伤康复、心脑血管病康复及运动系统疾病康复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医研并重,互相提升由于疗养院任务和怎么写作保障对象的特殊性,高层次疗养技术和知识难以提升,临床实践机会少.按照医研并重、互相促进的思路,有效地解决了疗养院搞科研难的问题.针对部分医务人员科研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建立了科研奖励机制,将个人的科研与医疗放在同等位置,凡是获得科技成果奖的科室和个人,不仅予以一定的奖励,还与职称评定、级别晋升、立功受奖等挂钩,目前,在我院技术人员中科研怎么写作于临床、临床总结出科研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

2.4名医帮带,搭建人才梯队为加强科研建设力量,吸引、保留中青年技术骨干,加快培养速度,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中西医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按照“不为我所有、能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特聘专家来院工作制度.现院区有特聘专家4名,定期来院交叉坐诊、教学查房,并对单位技术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帮助“顶层”设计,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同时,院区积极推荐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跟随特聘专家参与院外科研合作.通过系统性、长期性的有序培养,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立项逐年增加,去年有一项科研课题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

军队疗养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5合理安排经费,最大限度发挥训练效能我们在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军地专业学习和申请基金课题的同时,制定了《参加学术活动规定》和《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项目、人员、经费使用等做了详细规定.外出参训的同志返院后安排科室或全院业务讲课,扩大学习效应.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审定,促进科研课题按期保质顺利结题.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西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疗养院,经过多年建设,逐渐发展成为集康复与保健为一体的预防和康复疗养院.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人员是疗养院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疗养院学科建设中人才储备的重点.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方向与目标必须以人为本要选择热爱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培养对象的首要条件,这是开展和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前提[1].如果对军队疗养工作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模糊概念、缺乏主动学习的和行动,就不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突破的精神不足,就会造成卫生人才资源的浪费,就会阻碍中西医专业的学科建设.

3.2培养方向要与军队疗养院的总体建设目标相一致根据疗养院和科室建设目标,确定培养计划.要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中人才、设备、技术、编制设置等多重因素,确保培训内容、效果两落实.培养计划的制订力求详细、准确,在落实过程中,不要轻易改变计划内容,最大程度的保持培训的长期性和序贯性.

3.3中西医并重发展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源自循证医学,而循证医学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大规模的前瞻性干预随机临床研究[2].中医是祖国传统医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取两医之长、补两医之短.人体作为统一的有机体,病情的发生和转归不仅与各系统脏器有关,也与自然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在对人体进行医疗干预时,必须根据个人的特点,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与手段.

3.4建规立制,善于引导激励要制定出激励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保障措施[1].规范考核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用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成长,目前,人才梯次合理,有比较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现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床位100张,学科带头人在军地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院实践证明,立足现有,主动求变,采取针对性强的多种培训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工作主动性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适应新任务能力不完备等问题,达到优化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强化中西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的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快医疗器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我院中西医结合医疗怎么写作水平,满足军队疗养员和地方康复保健人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