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的生药学

点赞:9891 浏览:438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苣荬菜的生药学研究,为苣荬菜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成分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苣荚菜性状、显微、理化特征明显,与同科属苦莫菜等有明显的不同,且不同产地的黄酮含量有差异.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苣荬菜生药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

苣荬菜的生药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生药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 苣荬菜;生药学研究;总黄酮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37-04

苣荬菜是菊科植物苦苣菜属苣荚菜(sonchusarvensisL,)全草,具有凉血利湿、消肿排脓、化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急性咽炎、急性痢疾、阑尾炎、肠炎、产后淤血、痔疮肿痛等症,民问也作野菜食用.因此,苣荚菜在药用和保健方面均有使用价值.苣荬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其与苦荚菜(IxefispolycephalaCass,)、全叶苦苣菜(sonchustranscaspicusNevski)、南苦苣菜(sonchuslingia-nusShih)、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等植物形态近似,临床用药时易混淆.因此本课题对其进行生药学的研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为更深入认识、研究和利用苣荚菜资源提供参考.


苣荚菜资源分布广泛、丰富易得,但是目前对苣荚菜生药学的研究较少.通过其生药学研究,为对苣卖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进一步开发其药用及营养价值.

1.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菊科植物苦苣菜属苣荚菜(sonchu8arvensisL)全草,采于云浮市新兴县水源山.经高级实验师田素英老师鉴定为菊科植物苦苣菜属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槲皮素对照品(UNO,UNO-000337);番红(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20070405);固绿(国药集团化学有限公司.20070308);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套式恒温器(TC-15,南宁市新华医疗器械厂);电子天平(广州仪通兴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ll02,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双频数控超声波清洗器(KQ3200VDB,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数显鼓风干燥箱(GZX-9246MBE,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摇摆式高速中药粉碎机(DFY-400,温岭市林机械有限公司);暗箱式紫外分析仪(zF-20D,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显微成像系统(BK-DM320,奥特光学;320v摄像头);循环式多用真空泵(sHB-Ⅲ,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

2.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性状

苣荬菜干燥叶灰绿色,卷缩或皱缩,质脆,叶片边缘可见小锐齿;茎外皮灰或灰绿色,具纵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多中空;主根多弯曲,表皮棕褐色或棕,被须根,具纵纹,质硬,不易折断,皮部黄白色,木部类白色,断面具放射状纹理.

2.2 显微特征

2.2.1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2-4列,皮层较宽,薄壁细胞较大,类圆形或方形,排列不甚紧密,可见乳汁管成群分布,内含乳汁结晶.韧皮部有较多乳汁管群放射状分布,常与木质部相对.形成层可见,但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放射状排列,木射线细胞3-6列(见图1、2).

2.2.2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类方形,排列整齐.厚角组织细胞2-4列,类圆形,径向排列整齐.皮层薄壁细胞类圆形,排列不甚紧密.茎横切面可见多个维管束,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可见纤维束,乳汁管沿韧皮部外侧成群或散在分布.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可见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髓部细胞类圆形,多中空(见图3、4).

2.2.3 叶横切面叶为两面叶,上下表皮可见气孔分布.上表皮细胞一列,细胞大小相间排列.下表皮细胞一列,类圆形,细胞大小较为均一,排列整齐,主脉下方表皮细胞可见缢缩现象.主脉维管束3枚,外韧型,构造与茎大致相同,韧皮部外层细胞可见乳汁结晶.主脉下方厚角组织明显,细胞2-4列(见图5、6).散布于粉末中.导管多为螺纹,有少数网纹导管和梯纹导管.粉末中可见厚角组织碎片,纤维多成束存在.木射线细胞较长,细胞壁增厚.非腺毛淡黄棕色,呈丁字形,偶见鞋底形腺毛存在于粉末中,由4个细胞组成,呈淡黄绿色(见图7).

2.3 理化鉴别

2.3.1 黄酮类定性鉴别

盐酸镁粉反应:取试管2支,分别向其中加入1mL上述样品溶液,一支加入少量镁粉,另一支不加镁粉,再分别向2支试管中滴加浓盐酸数滴,溶液显红色.

三氯化铝纸片反应:于滤纸片上滴加1滴上述提取液,再滴加1滴1%三氯化铝,使两液滴有重叠区域,置256nm紫外灯下观察,重叠区域显蓝绿色荧光,荧光加强.

浓硫酸反应: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1mL上述样品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2滴浓硫酸,提取液颜色从淡转为紫黑色.

薄层鉴别: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10.06mg置于50mL容量瓶中,以70%乙醇定容至刻度,备用.取样品粗粉5g,索氏回流至浸出液无色,粉末用50mL70%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2次,过滤,浓缩至适量,95%乙醇溶解,备用.用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4:1)展开,待溶剂前沿线离薄层顶端2em时取出,晾干后用碘蒸气熏显色,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棕斑点(见图8).

2.3.2 香豆素类定性鉴别取样品粗粉5g,索氏回流至浸出液无色,粉末用50mL70%乙醇超声提取20分钟,2次,过滤,浓缩至适量,95%乙醇溶解.取上述溶液2mL,加1%氢氧化钠颜色加深,加入2%盐酸溶液颜色褪去,加入5%氢氧化钠颜色加深,可能存在内酯环.在滤纸片上滴1滴上述溶液和1滴5%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使两滴溶液有重叠部分,于紫外灯(365nm)下观察,不重叠部分呈蓝色,液滴重叠部分呈黄绿色.说明样品中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

2.3.3 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2.3.3.1 制备供试品溶液称取苣荚菜粉末10.2g,置索氏回流装置中,用氯仿:石油醚(1:1)回流至浸出液无色,取出,保留药材粉末,将粉末放置于100mL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70%乙醇50mL,超声提取2次,每次30rain,过滤,合并滤液,滤液置旋转蒸发器中浓缩至适量,定容至50mL备用.

2.3.3.2 制备对照品溶液

准确称取槲皮素标准品10.06mg于50mL容量瓶中,并以7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备用.

2.3.3.3 紫外光谱吸收曲线的绘制及测定波长的确定精密量取槲皮素对照液0.20mL于10mL容量瓶中,以7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以70%乙醇溶液为参比液,在200―500nm范围内扫描,得到其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入等于256nm(见图9).

2.3.3.4 标准曲线绘制分别准确量取0.2mL、0.4mL、0.6mL、0.8mL、1.0mL、1.2mL的槲皮素对照液,注入10mL容量瓶中,以70%乙醇溶液定容至刻度,以70%乙醇溶液为参比液在其最大吸收波长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值并且给出A值,记录浓度和吸光度值.得回归方程为:y等于33.614x+0.055,(r等于0.9994),其中y为吸光度,x为浓度(mg/mL).表明槲皮素标准品溶液在0.0039~0.0276mg/mL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3.3.5 稳定性实验精密量取0.4mL“2.3.3.2”对照液置于10mL容量瓶中,按“2.3.3.4”项法测定10min、20min、40rain、60rain、80min、120min的吸光度值,RSD为1.15%(n等于6).表明槲皮素对照品在120min内基本稳定.

2.3.3.6 精密度实验精密量取O,4mL“2.3.3.2”对照液0.2mL于10mL容量瓶中,按“2.3.3.4”项法测定吸光度值,连续测定6次,RSD为0.271%,仪器精密度可信.

2.3.3.7 供试品槲皮素含量测定从供试品溶液中精密量取0.4mL储备液置10mL容量瓶中,按“2.3.3.4”项法测定吸光度值,计算槲皮素含量.三批苣荬菜样品的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0744mg/g、0.0783mg/g、0.0773mg/g,平均为0.0767m昏/g.

2.3.3.8 回收率实验配制3个不同浓度、已知含量的样品,每个浓度各3份(共9份),按样品制备方法制备样品,分别准确加入对照品适量,按“2.3.3.4”项法测定吸光度值,平均回收率为103.21%,RSD为0.75%(n等于9,见表1).

 3、讨论

3.1 苣荬菜主要特征上部叶短剑形,叶中下部不规则浅裂.中下部叶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基部下延左右呈耳状或呈楔形,叶片边缘可见小锐齿,全草均有乳汁管分布.叶主脉维管束3个,均为外韧型.叶上表皮细胞大小差别较大,常大小相间排列.下表皮副卫细胞壁波浪形相对上表皮而言较为明显.鉴别特征明显.

3.2 黄酮含量苣荚菜黄酮以槲皮素为主,本实验对采集于中山市五桂山的三批次苣荬菜样品的黄酮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为中山市五桂山的苣莫菜中黄酮含量远高于鞍山市棚栽苣荚菜、野生苣荚菜的黄酮含量.可能其中的黄酮含量与纬度有关.

3.3 苣荬菜资源虽然分布广泛易得,但苣荬菜与其同属的植物在形态上均有相似之处,在临床用药上容易混淆.如与苦莫菜(IxerispolycephalaCass,)、全叶苦苣菜(SonchustranscaspicusNevski)、南苦苣菜(SonchuslingianusShih)、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等植物形态近似.因此本课题对其进行生药学的研究,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也为更深入认识、研究和利用苣荚菜资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