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42例护理体会

点赞:27815 浏览:1306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产后出血,护理

胎儿娩出后2h内失血量超过400ml或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突然来势迅猛直接危及产妇生命,抢救不及时可造成孕产妇死亡,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1].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严重威胁孕产妇身心健康[2].因此,提高护理质量非常尤其重要,现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42例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分娩总数1764例,产后出血42例,发生率为2.38%,孕妇年龄<25岁13例,25~29岁17例,30~34岁8例,35~39岁2例,40岁2例.单胎39例,双胎3例.孕次最少1次,最多4次,孕1次者28例,孕2次33例,孕3次20例,孕4次23例,孕5次18例,产1次91例,产2次29例,产3次2例.分娩方式:顺产21例,剖宫产14例,助产7例.出血原因分为:子宫收缩乏力30例(占71.4%),胎盘因素4例(占9.5%),软产道损伤5例(占11.9%),凝血功能障碍3例(占7.1%).转归:治愈40例(占95.2%),转上级医院2例(占4.8%).产后出血诊断标准:按《妇产科学》第6版规定[1].

2护理体会

2.1抢救时护理配合产后出血的抢救非常紧迫.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宫缩不良时子宫软,轮廓不清,有血块或暗红色血间歇性自涌出,应加强宫缩处理.以催产素肌注或静脉滴注,同时双手按摩子宫,清除宫腔内积血,减少子宫出血.软产道损伤性出血多为持续性鲜红血液,胎儿娩出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会阴以防软产道损伤出血,如有裂伤,应仔细检查缝合.第三产程要正确识别胎盘剥离征象,协助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本组有2例因胎盘植入深、面积大,剥离不全而出血不止的产妇急行子宫切除术.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呈持续性,依病情早晚可有凝固血或不凝固血,应提前做好准备.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当出血达到机体不能代偿时,产妇会出现头晕、心慌、打哈欠、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如出血量继续增多,会出现急性失血性休克[3].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产妇意识、表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配合医生进行组织抢救.

产后出血42例护理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后出血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迅速建立二条以上静脉通道,以便有效补充血流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的吸氧,因失血过多,流经肺的血量减少,吸氧可加大肺泡及血液的氧化作用,使机体缺氧得以改善.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以免输液过多、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密切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并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2.2产后护理对高危孕妇应进行系统监护,如分娩后应留在产房观察2h,送出产房时应执行交接班制度,护士在接产妇时要测血压、按压宫底,观察宫底高度,流血及排尿情况并作好记录.产后4~6h督促产妇排尿,以防止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如产后6h膀胱充盈而不能自解小便者应及时处理.鼓励产后新生儿早吸吮以刺激子宫收缩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

2.3输血护理输血是抗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加强输血中的责任心,完善输血操作,规范输血行为.护士应遇急不乱,保持镇定,迅速而有条不紊配合医生抢救,医生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记录.认真采集血标本,输血前两人核对,输血中观察输血后保存血袋及输血文书,以减少或避免输血纠纷的发生.

2.4心理护理产后出血的产妇往往伴有分娩并发症,因此减轻焦虑成为产程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抗休克抢救及护理的同时,要多安慰、产妇,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紧张、焦虑心情.病情恢复阶段,更应多帮助,多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促进产妇早日康复.导产妇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缓解产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产妇增强自信心和自控感.

3结论

短时间内子宫大量出血,可使产妇进入休克状态,甚至因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如何正确防治和护理,是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的关键.在治疗上,应尽快补液和输血,以维持血容量.第一步是明确原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注意保暖给予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做为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产后出血的原因筛查,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护理,同时在产妇恢复期也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勤巡视、早发现、早治疗,确保产妇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