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的体会

点赞:7995 浏览:319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探讨如何进行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对近年《内科学》的教学经历进行了回顾,结果掌握定义是关键;阐明病机是重点;辨证论治是精髓;病案分析是纽带;科研进展拓思路.结论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更生动、学生学习更主动.

【关 键 词】

内科学;教学;体会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中医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基础各科的综合,亦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内科学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作者在《中医内科学》[1]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充分.知识宽广

《中医内科学》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备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了各章节的内容,作到了如指掌,融汇贯通.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参阅古今中外优秀文献、参考书、网络及相关的经典著作等,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据此编写教案和讲稿.唯有备课充分,才能在授课时胸有成竹,概念清晰,运用自如.如“郁证”不重在药物的攻补,而重在医者构思灵巧,灵机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补充七情相胜的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2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一般来说,任何疾病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又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注重讲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结合病证重新对病因病机进行诠释讲解.事实上,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如:对肺系病证进行分析时,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其次应找出每种病证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热之邪,故以风寒、风热之证多见,因病邪在外,病机则以卫表不和为主;咳嗽以“风寒”居多,在病机上强调以肺气上逆为主;哮病有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动而触发,病机则以痰阻气闭,肺气失于宣降,引动伏痰为主.

3重点讲解辨证论治

既要有教书育人的思想,又要有科学育人的方法[2].《中医内科学》学习的中心部分就是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这就要求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如厥证辨证首先要辨虚实,这有助于进行急救;胁痛的辨证应注意辨气血.同时要求掌握每个病证的常见证型、病证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如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为特征,同时伴随阴虚症状;血虚发热证以低热为特征,同时伴随血虚症状;气虚发热证发热以劳累后发热或加剧为特征,同时伴随气虚症状;阳虚发热证以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为特征,同时伴随阳虚症状;气郁发热证以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为特征,同时伴随气机郁滞症状;痰湿郁热证以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痰湿阻滞症状;血瘀发热证以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瘀血停滞症状.因此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症,分别采取滋阴清热、益气养血、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疏肝理气,解郁泻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从而确立治法选择方药.

4精湛的讲课艺术

通过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①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课堂讲授的语言简单、精炼、生动、幽默,适当运用恰当的形象比喻等.特别是在授课开始时开场白的应用非常重要,运用特别的语言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适当穿插一些图表、图片式内容,使学生产生视觉上感受.③用适当的课堂即时提问的方法,调动同学们的开动脑筋,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课堂讲授中的问题.④典型的临床病案举例,加深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印象.

中医《内科学》教学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内科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