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药学比较探析

点赞:9864 浏览:427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片剂和中成药;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药,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和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中医药学具有整体观、个体化、东方思维、审机定治和自然疗法五大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其优势所在.西医药学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

关 键 词:字中医;西医药学;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R-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21-02

1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称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为中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存在种种误区.[1]

1.1按产地划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五步蛇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中国亦研制了很多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

1.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正确.因为也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

1.3按组成成份为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为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为中药,这种标准也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份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1.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为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料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为中药.这显然也不合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即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1.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

2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界定

2.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总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

2.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概念内涵: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中西医药学比较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药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中西药特性分析

3.1中医药学特性分析.中医药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2](1)整体观.中医药学的整体观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整体论.整体论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人体与其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密切联系.人体虽可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部分,但人体各部分的生命活动必须协调、统一.同时,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对脏腑、经络发挥着滋养、激活及协调作用.反过来,精、气、神的化生、贮藏及输布运行又主宰于脏腑、经络,尤其是五脏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人体局部的病变,应视为整体病变的一种局部反应,因而“整体失调”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出发点.(2)个体化.中医主张医生临证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是患病的活生生的人.每种疾病虽有其自身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面对的绝非抽象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即使患同一种疾病,由于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种种差异,不同的个人在临床表现、病机类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等方面千差万别.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特别重视每个病人的个体特征,坚持人、病兼治而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3)东方思维.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了总结医疗经验,阐明医学观点,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诸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庸之道等,引人医学领域,并逐渐形成为一些思维定式,从而与古今的西方思维迥异,姑称之为东方思维.[3](4)审机定治.中医学和西医学学术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由此而处理疾病的思路的不同.(5)自然疗法.中医的治疗手段以中药疗法为主,还包括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及体育等多种疗法.3.2西医药学的特性分析:西医药学的优势在于,以现代科学的微观知识来认识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微观到物质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功能可达用微小电变化来表述,固能保障对人体局部情况认识的精确性.反映在临床用药防治疾病时,药物功效与人体状况指标的针对性,如抑制细菌、降低转氨酶、升高血压等,呈现着人体局部疾病治疗的精确性.

其劣势在于,对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的宏观认识很不够,甚至达到连最基本的宏观知识都不顾及乃至不承认的状况,如四肢冰凉、喜热饮或冷饮等似乎与人体状况无关的情况.现今所谓的人体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明明人们自我感受很不舒服,但西医药学仍不承认为病态,因为用微观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尚不能检查出“异常”.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往往在起治疗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作用,甚至无药可用,呈现着难于保障整体治疗的准确性.[4]

4中西药配伍合用

中药和西药如同兄弟俩,在治病这一目标上相配合,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同时,在中西药配伍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不宜配伍的中西药也有所发现和认识,包括相互消弱药物性能乃至损害人体健康的不良后果等等.所以,中西药也不能盲目合用.


4.1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朱砂(含Hg++)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人丹、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碘化钠、硫酸亚铁等同服.因为它们在胃肠道中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粉,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4.2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4.3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份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降糖灵等合用.[5]

总之,中西医药有着各自的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只有对病因、药性科学认识,在剂量、配方上配置适当,才能收到治疗方面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