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梅 医疗建筑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点赞:17083 浏览:722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0年,徐州市中心医院内科医技楼、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州市人民医院新院三个设计项目同时招标.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经过激烈竞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三所一举全部拿下,所长姚红梅就是这3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这无疑是姚红梅建筑设计生涯中值得书写的一笔.

姚红梅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设计项目涵盖办公建筑、居住建筑、科教文化建筑、医疗建筑等多种类型.

作为一名建筑师,姚红梅认为做好医疗建筑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医疗建筑是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只有心怀神圣使命感,才能真正投入全部热情和精力追求完美.”

她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治病救人,我们也参与其中

医疗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融规划学、建筑学、医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美学、医疗技术设备等学科知识于一体.对此,姚红梅深有感触:“相对其他建筑的设计师,医疗建筑设计师的成才之路要漫长一些,而且要不断地学习,特别要有神圣的使命感.”

谈到医疗建筑的设计思路,姚红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谈了建筑设计师应有的心态:“医院是治病救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建筑设计师也是参与其中的.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在医疗建筑中体现得最真切.医院救护患者过程中,可能早一秒就是生,晚一秒就是死.而医院的流线设计是建筑师可以掌控的,可以做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帮助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因此,医疗建筑流线设计中必须追求便捷、高效、合理.而其他类型建筑可能就没有这么强烈的要求.”

姚红梅认为,有了这份做医疗建筑的神圣使命感,才能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追求建筑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达到既“好用”,又充满人性化,还具有医疗建筑特有的美感.她说:“‘好用’是一个基本的设计思路,但在‘好用’的同时还要体现建筑的人性化关怀.”

充分沟通,与院方一起成长

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医疗建筑是院方、设计师、施工方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姚红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与院方多沟通,了解他们对建筑的使用要求,满足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这一点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设计师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院方实现需求.”她特别指出,建筑设计师在沟通过程中要把握好适应、引导、怎么写作3个方面.

所谓适应,就是在设计时适应医院现在的需求、适应医院的发展、适应医院设计的潮流.她以北京市老年医院和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大力支持下建设的北京清华医院项目为例,“同样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北京市老年医院的设计会同时关注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而长庚医院则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严苛.这种理念的不同,反映到医疗建筑的空间设计中,就会有不同.例如长庚医院的护理单元设计中的医辅用房比例明显比大陆医院少,甚至不符合我国现行医疗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而病房却相对宽敞得多.”

姚红梅 医疗建筑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所谓引导,就是要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引导院方,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姚红梅特别强调建筑师要与院方一起成长,她认为好的建筑是在碰撞中产生的.“院长的优势是在医院管理和医疗工艺方面经验丰富,而设计师的优势是了解医院设计的潮流,有适度超前的设计理念.这样,把院长的经验和设计师的理念结合起来,通过很好地沟通,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医疗建筑.”在实践中,姚红梅做每个项目都会与各个相关部门进行深度沟通,详细了解设计任务书文字之外的更多需求,从而设计出真正实用并且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医疗建筑.

所谓怎么写作,就是要有怎么写作意识,要把好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荐给院方.因此,设计师必须了解医院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设计理念.另外,医疗建筑设计常常存在变数,而且这种变数有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同时医疗建筑的特殊需求比较多,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在修改设计时保持整体观和怎么写作意识,根据需求认真修改图纸.

流线设计,首先要胸有成竹

相对于其他公共建筑,姚红梅认为医疗建筑设计在对建筑公共空间、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追求上差别不大,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医院对各使用区域流量的控制、对各医疗流程的把握和对医院环境中各种流线的安排.因此,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流量、流程、流线设计是最能体现建筑设计师价值的部分,也是最需要使命感的地方.她以流线设计为例,认为至少要做好4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有整体思路.“就是要做到胸有成竹.”在设计中,空间由平面、立面共同作用而形成,再加上医院纷繁复杂的流线要求,设计师对此要有宏观的了解、整体的思路,这样做流线设计时才能很通顺,否则,很容易顾此失彼.

其次要有基本理念.对人而言,要贯彻医患分流的基本理念.特别是病患人群,要区分传染和非传染人流,而且产科、儿科等特殊易感人群也应有独立的人流流线.对物而言,要处处体现洁污分流的基本理念.洁净的医疗用品、被服、车辆和非洁净的医疗垃圾、生活垃圾、车辆等要严格划分存储空间和运输空间,

再次要有很强的空间组合能力.医疗建筑要做到高效运转、紧凑,还要做到室内外环境宜人、室内空气量足够,尽量运用自然通风采光.同时,各种需求的人和各种用途的车混合在医院内外空间中,各个科室的不同需求都要满足,这就需要有很强的空间组合能力.

最后要有宽泛的医疗知识.设计师要清晰地了解各种医疗设备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基本特性.姚红梅告诉记者,她在刚涉入医疗建筑领域时,曾看了大量的医疗相关的书籍,并做了大量笔记,对仪器设备的特点烂熟于心.例如在设计核磁共振设备的空间时,就要考虑振动和电磁场会影响核磁共振的图像质量,所以要尽量避免与电动机房、泵房、空调压缩机房等相邻,同时要与通行汽车的车道、电梯以及其他核磁共振设备的空间有一定距离.“现在医疗技术发展非常快,不努力学习,设计师很快就会跟不上发展潮流.”


人性关怀,将更注重环境优化

姚红梅很认同著名医院建筑专家黄锡曾说过的话:“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条件下,人们对医疗设施的要求与从前有很大的不同,医疗设施品质的改善和提高,不能停留在医疗功能的完善方面,其内涵已扩展到人们对医疗环境品质的追求.”

姚红梅认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就是更关注人的精神关怀.反映在医疗建筑设计中,就是更注重医疗环境的优化.这也是她多次出国考察对比国内外医疗建筑感想最深的地方.“德国有一家医院,其医疗街的设计中有鲜花店、书店等,甚至有教堂,对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怀非常多.台湾一家医院的地下一层是小吃一条街,而我们更多地将其设在医院周边,并没有纳入到整体规划中.虽然情况不同,但在人性化设计方面,国外和台湾地区的很多医院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谈到未来的医疗建筑设计,姚红梅认为在注重环境优化的基础上,绿院将是一个大趋势.目前,我国的绿院案例还不多,在绿疗建筑评估方面也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但她表示随着人们对“绿院”设计理念的逐渐认同,未来绿院建筑将会越来越多.

作为建筑师,她认为在设计层面,绿院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需要前期资金投入更大一些.“这就要求医院院长有前瞻性的眼光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从规划角度、建筑设计角度把眼光看长远一些,让建筑既满足现在的需求,又适应将来的发展.这需要魄力!”

采访最后,谈起在医疗建筑设计方面的理想,姚红梅希望她的作品能够使患者到医院后除了顺利治疗生理疾病外,还能有一个更好的就医环境,保持愉快的心情.“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这就是一种使命.”

(责任编辑吕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