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建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

点赞:21561 浏览:959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某医院新建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情况检测,并对检测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出确保安全运行的放射防护建议.方法采用FD-3013B智能γ辐射仪及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测量核医学工作场所的环境放射防护水平,LB124型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最大值为1.01μSv/h,各个工作场所中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2.14Bq/cm2,职业人员全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为2.02mSv.结论该核医学病房布局合理,辐射防护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放射防护管理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经过整改后,在正常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防护措施,并使用专用防护用具.

[关 键 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表面污染

[中图分类号]R8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1)24-106-02

RadiologicalProtectionTestingandAnalysisofNuclearMedicineDepartmentinAHospital

HUANGWeixuYANGHaoxianTANGuangxiang

GuangdongProvincePreventionandTreatmentCenterforOccupationalDiseases,Guangzhou510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testresultsofradiologicalprotectionlevelofnuclearmedicinedepartmentinahospitalaccordingtothenationalstandardandputforwardoptimizedsuggestionforradiologicalprotection.MethodsUsing"FD-3013B"intelligentγradiometerand"451P"radiationsurveymetertomeasurethelevelofenvironmentalradiologicalprotectioninnuclearmedicineworkplace,andUsing"LB124"surfacecontaminationmetertoconductdetectionofsurfacecontamination.ResultsTheradiationmaximumofthedepartmentandthesurroundingswas1.01μSv/h,themaximumofsurfacecontaminationwas2.14Bq/cm2,theannuallymaximumeffectivedoseamongprofessionalstaffwas2.02mSv.ConclusionThesiteofthenuclearmedicinedepartmentisappropriate,andthelayoutisrational.Themonitoringresultortheradioprotectionandsurfacecontaminationinworkplaceaccordwithnationalstandards.However,thereareinadequaciesinthemanagementofradiologicalprotection.Toprotectthehealthofthestaffandthepublic,protectiveshouldbefurtherimproved.

某新建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核医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Keywords]Nuclearmedicine;Radiologicalprotection;Surfacecontamination

核医学是放射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中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它的不断普及、发展,在应用的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状况既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1].本文中的医院是一家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为新建放射工作场所,配备有PET/CT、ECT等大型医用设备,开展诊断、治疗等核医学项目.核医学科病房位于医院医技楼首层,主要包括储源室、注射室、治疗室、PET/CT室等房间,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线及β射线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废气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2-4],笔者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1仪器与方法

1.1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仪,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2检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要求进行检测.由于是新建机房,为验证防护屏蔽效果,利用模拟最大日常工作状态用源进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外照射水平监测;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对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排除外照射的影响.外照射水平监测及表面污染检测每个检测点的测量面积为100cm2[5].

2检测结果

2.1现场调查

2.1.1核医学科用源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种类、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见表1.

2.1.2核医学科布局该核医学科按照清洁区到高放射区顺序设置;PET/CT检查室、ECT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储源室、甲测室为控制区;候诊室、洗手间为监督区;办公室、资料室等房间为非限制区.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储源室的屏蔽容器内,核素操作时均在有铅砖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通风橱排气系统使用专用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m.废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独立的专用下水道系统,经核素衰变池衰变达标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1.3核医学科分类依据该医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据加权计算该核医学属于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6].

2.2检测结果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2;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3;人员分装放射源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4.

3讨论

该核医学科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相适应,患者、医护人员各自有独立通道,具有独立下水道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布局较为合理;该工作场所地板与墙壁接缝无缝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风柜并带有清洗及去污设备,满足国标Ⅰ类工作场所的装备结构要求[2].该核医学科具有相关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保卫制度、废物处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并组建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放射防护小组,基本具备了控制潜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应急处理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从注射室移至储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储源室防护设计时使用的铅当量并不相同,分别为8mm铅当量和2mm铅当量,导致现场放射防护检测时储源室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偏高.经现场调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员将注射车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护不足导致公众受到照射情况的发生.

该核医学科由于按国标要求使用了宜清洁的地面及台面,除32P敷贴室外,其他测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围;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6.28Bq/cm2,经检查为盛放敷贴物的托盘被污染又未及时更换所致.

由于该核医学科为新建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我们只能通过工作场所外照射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估算职业人员年剂量.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周围环境剂量率最高点为1.01μSv/h,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剂量为2.02mSv,符合国家标准[1]的限值要求.

4建议

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使用防护用具,特别是为了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应佩戴专用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视放射源.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设计方案,已服药或注射后的患者应在专用病房或专用候诊区等候,但检测现场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时间较长,到处随意走动,甚至进入清洁区休息,使规划设计的分区功能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管理,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告示及标志,以切实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3-304.

[2]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77.

[3]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GBZl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5]GBZ166-2005.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6]ICRP.RadiologicalProtectionoftheWorkerinMedicineandDentistry[M].NewYork:Pergamonpress,1990:117-119.

(收稿日期: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