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总结

点赞:8100 浏览:323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名医经验;学术思想;梁兵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01-03

梁兵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治学严谨,博览医籍,博采众长,通医理、明方术、重整体、详辨证、精用药,疗效好,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导师学术思想初步整理概述如下.

1.熟读经典固根本,潜心临床出真知

导师认为:医者仁术,性命相关.要很好地承担起这项神圣使命,必须精究经典,博览医籍,精通医理,夯实基础,固其根本.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为指导,通过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概括了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各有其属性,既对立又依存,彼此消长,相互转化,处于恒动和相对平衡之中;五行学说则是用以说明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探讨人与自然,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指导医疗实践,并最早产生了《》、《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之后,汉代张仲景总结撰写出《伤寒论》、《金匮要略》,明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和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等名著,系统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辨证”为总纲,以“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基本内容的辨证论治理论和天人合一、治病求本、治未病的中医整体观等两大特色理论体系.中医学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学派、流派竞技登场,争奇斗艳,古典医籍浩如烟海,灿烂生辉,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作为一个践行中医学的医务工作者,应引以为豪.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学好它实非易事,必须刻苦学习.首先要打好基本功,具备读译古文的能力,熟读精究经典,最重要的是四大经典及其他名著,精通医理,融汇贯通,博览医籍,博采众长,扩充知识,夯实基础,坚固根本.其次是滔心临床,有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是告诫临床的重要性,就是要精心实践,善于应用,善于总结,要把理性的东西变为自身经验,成为真知卓见,有所发挥,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掌握.

2.脾主运化司后天,调治诸疾需顾脾

肾为先天,脾司后天,脾胃需.肾阳温煦才能发挥健运功能,然肾精之充盈需靠脾运化水谷精气以滋养.两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疾病、促进康复之功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借助宗气以布散营养周身,内而脏腑,外至腠理,无处不到.脾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胃喜润恶燥,以降为和,二者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互协调以维持食物的消化吸收,供机体利用和能量储备,为诸气之所依,生命活动之所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内经》云:“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名医李东垣明确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些均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病有脾胃自患,也有他病及脾,因此,导师认为诊治疾病时不要忘记脾,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舒展气机,畅达内外,调和阴阳.治疗用药不要顾此失彼,伤及脾胃,如攻下太过、寒凉太过、太过、滋润壅滞、峻逐破瘀等,均可伤及脾胃.脾胃自病时显然重在治疗脾胃,因证施治.他病及脾时,在治疗他病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胃,如益气健脾、或和胃化浊等,使脾胃健运,气机畅达,对于祛除邪气、促进康复意义重大.

3.生命活动气体现,留人治病急固气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言其是构成物质之一,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生命活动依赖的物质基础;而更重要的则是指脏腑组织及其他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以气的活动形式体现的,具备各种功能,包括神志、意识、思维,如五脏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更直观一点,如呼吸之气,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气动则生,气停则亡.它是肾气、心气、肺气协调活动,且与其他脏气紧密配合,形成完整的动态生命体系.生命活动的强弱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的盈亏和脏器功能盛衰直接相关,其抗病机能也与气紧密相关.《内经》云:“精气夺则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气虚是患病的内在因素,外因(邪气)通过内因起作用.人体气虚,神倦乏力,呈现一种衰弱病态,此时极易遭受外邪入侵,导致严重疾病.正虚邪入形成正邪博弈之势,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兼施,要权衡轻重缓急、主次先后,此言之易而行之难,不潜心临床、认真探究则难于把握.一般正胜邪去则病愈,正衰邪盛则病重.在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危在旦夕,这时急当补气固脱,或补气固本为主,祛邪治病相伴,称为留人治病,如大出血,失血亡阳,紧急施以固气摄血,补气回阳,或许能转危为安.只知祛邪,不知留人,气绝后谈何治病导师对中风昏迷,肢体瘫痪或抽搐,汗出,大小便自遗等内闭外脱危重患者,有的是经西医抢救数日,效不显,家属要求自动出院的;有的是未经住院抢救的,既无氧气吸入,又无支持疗法,处于危脱之中,患者家属总是心中不了,转求中医施救.对此,医者讲明病情之后,取得家属理解,解除施治的后顾之忧,即可轻装上阵.导师的救治思路是固气留人治病,重用人参、黄芪补气,在此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用药,或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或通腑泻热,化痰开窍,因证施治,总使补气不助邪,驱邪不脱气,达到留人治病.以此施治,多人转危为安,传为佳话.实践观察显示:补气治疗尤如吸氧加支持疗法,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一旦停止补气,则会较快死亡.导师曾治一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因西医针药无法接受,病情反而加重,垂危之下中医施救,处方以生脉散加黄芪、川贝母、炙蒌壳、炙桑白皮、炙地龙、丹参、黄芩,服药后转危为安.由上可见,中医药对危急重症的施救,是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善于实践,善于总结.


4.瘀血阻滞痛不宁,活血祛瘀勿迟疑

血属阴,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如《灵枢决气篇》所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在心的主导下,运行于脉道中,为全身各部运去营养物质以滋养和维持生机.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是靠气来推动的,靠心气直接推动,其实应该说是靠五脏之气联动推进;心主血脉,肺主气朝百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间动气元阳蒸腾,形成有机网络联动推进.若脏气虚,推动乏力,可出现血行缓慢.若脏气气机壅滞,气滞则血亦滞,稍久则会形成血液瘀阻,不通则痛,故瘀血证会出现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甲错、舌紫暗或瘀斑等主要证侯特征.其中疼痛最常见,使人坐卧不宁,痛处固定,多呈刺痛,拒按,或作寒热,经久不愈,有云“怪病多瘀”、“久病必瘀”.综合病因、病机、证侯及舌脉瘀血表现即可诊断为瘀血证,拟活血祛瘀法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宜当速决,不可迟疑.这里需要对不同症情出现的瘀血证拟定符合实情的祛瘀法,如气虚血滞的,宜补气活血并施:气滞血瘀的,宜行气活血祛瘀,此属实证,与气机郁滞相关,以行气、疏气为主,佐以活血祛瘀,气行血行.对于瘀血痹阻,久病成瘀,必当重剂活血化瘀,桃红、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水蛭、土鳖虫、全蝎等均可选用.瘀血偏寒当温通活血,偏热宜清热活血.既有瘀血又存在出血,当活血止血并施,且多以活血为主;如胃溃疡出血、产后出血、跌打损伤、肿瘤出血等,瘀血不去则血不归经,活血祛瘀乃澄源塞流治本之法.

5.中医宏观显独特,西医微观领潮流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两大特征,也是优势之所在.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千奇百怪,但所有事物都遵循一定规律演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平衡,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人类生活在自然界,靠自然界提供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水、空气、阳光、食物等,自然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而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也不断适应自然界之变化.人类依赖自然界,且能主动改造自然环境,但仍然要受大自然的制约.自然界有五行,人体生有五脏,脏腑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协调平衡,形成联动整体.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构成完整体系,这是常态.若不和谐,人则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因此,诊治疾病必须审视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以及人体自身脏腑与疾病的关系,进而采取综合立法治疗及康复、养生、治未病等,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学核心理论的另一特征是辨证论治.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辨证准确,论治方法恰当,就是说病因、病机、证型及治法贯穿一致,才能达到预期最佳效果.症是病的外在表现,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概括,而证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机、病位、疾病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方面的概括,是通过四诊检查方法所得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实现的,是对疾病本质的认定.中医既辨证又辨病,辨病是基础,辨证更深化,一病有多证,一证现多病,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理.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及中药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四性的应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展示了辨证论治的内涵.

西医学是自16世纪后西方现代工业逐步形成,凭借大工业化提供的先进工具,对人体从解剖、生理、病理、实验、检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当今医技检查更现代,探索更微观,体现医疗和现代高科技的紧密结合,始终突出前沿,发展日新月异,引领时代潮流.

中医和西医都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科学,由于发生、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上,二者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择重宏观认识,西医偏重微观探究;中医注重整体,西医偏重局部;中医偏重机体反应观,西医则偏重于病原致病观;中医黑箱推论,西医剖开直视;中医检查简单模糊,西医检查现代,数字、图像显示;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对症处理等等,老师认为两者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中西医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完善理论体系,创新扩展治疗手段,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时至今日,将中医学术体系推向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是一项丰碑式的系统工程,艰巨而神圣,期待着中医巨星贤能,凝聚众智,转变思维,突破禁固,扬中医之精华,展现代之风彩,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中医理论,紧跟时代潮流,筑就新伟业,实现新腾飞.

梁兵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总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