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向《大众医学》投稿……

点赞:4762 浏览:143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在医学院求学的时候,阅读的第一本医学科普书就是《大众医学》.当时,《大众医学》在医学科普园地里,可谓独领.但很可惜,才刚读了几期,《大众医学》就因为而被迫停刊了.庆幸的是,当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时,我又得以再见她的“尊容”.

1988年,恰逢《大众医学》40华诞,我的角色变了,从她的忠实读者转变成了热心作者.当时,《大众医学》老编委武忠弼教授(已故)得知我正在讲授《疾病流行预测学》,认为颇具新意,便鼓励我写个短篇,向《大众医学》投稿.于是,我便写了一篇题为《疾病能够未卜先知吗》的文章向《大众医学》投稿.当年8月,我的文章便发表了.

由于我从事的是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大众医学》“预防为主”的宗旨不谋而合,故20年来,在《大众医学》的指引、鼓励和培养下,我写了许多关于疾病病因探索及预防的文章,如《癌症病因新说――信息误配》《易患癌症的C型性格》《库鲁病疑案侦破记》《冠心病――年轻人20年后的健康威胁》《防慢病:试试Person保健法》等.北京的一位研究人员在看了《癌症病因新说――信息误配》一文后,特地来信与我探讨癌症信息误配理论,并认为该理论对他研究癌症的预防很有指导意义.

《大众医学》在传播医学科普知识的同时,更为科普作者搭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对促进大众健康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作者把他们长期研究的成果,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借助《大众医学》这个平台,转化成促进大众健康的实际行动.我本人深有体会.上世纪90年代初,我调查、处理了两起在中小学生中发生的“流行性癔症”暴发事件,并为大型参考书《流行病学》(耿贯一主编)编写专章《流行性癔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我为《大众医学》撰写了《集体“遭疯魔”――由视、听、嗅觉传播的流行性癔症》一文.该文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多个县、市疾控中心(CDC)的专业人员来信告诉我,他们以往对某种“疾病群发事件”,常当作“食物中毒”或“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读了该文后,才意识到那些“事件”很可能就是“流行性癔症”.再比如,我撰写的《瘟神为何总缠身――谈血吸虫重复感染》一文,也是借助《大众医学》这个平台,把我承担的“总理基金血吸虫重复感染规律研究”的成果,用科普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和血防专业技术人员所作的汇报.该文后来被沈金路老师收录在他主编的《百名专家谈百病》的专著中.

20年前,我向《大众医学》投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院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玉不琢,不成器”.《大众医学》的编辑、记者们不但在选题方面正确引导作者,而且在编辑加工方面都是能工巧匠.我的稿件经编辑加工、雕琢、包装之后,可读性大大增强,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医学》不仅指引我走上科普创作之路,连我的老伴杨璞娜也成了我的创作伙伴.20年来,我们不仅在多种科普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文章,还主编或参编了十多部医学科普专著.《家庭保健》的记者袁立新同志还曾在该刊1998年第1期以《小文章里的大事业――记热心科普宣传的李国光、杨璞娜教授》为题,报道过我们的科普创作事迹.

专家简介

李国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传染病流行病学和老年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