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建筑的文化特征

点赞:20388 浏览:937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福州古建筑文化渊源留长,北方的建筑文化随着移民南迁,进入福州,与福州本地的文化与环境相融合,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即有传统的礼制秩序,又加强了宗族教化;南方的穿斗木构体系逐渐成为主导;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深入人心:独特的工艺技术造就独特的建筑装饰.

关 键 词:古建筑文化特征

广义的古建筑概念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城防建筑:城池、堡寨、炮台等;交通水利设施:桥梁、驿路、古渡、街亭、陂塘、圳渠等;宗教建筑:寺院、宫观、塔庙等;文教建筑:孔庙、文昌阁、书院、书屋等;民商建筑:民居、园林、祠堂、墓葬、会馆、商铺等.一般的概念上古建筑主要指以木构为主体的具备一定活动空间的传统建筑形式.

福州先民的建筑营造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福州各个地方发掘的文化遗址,均濒临当时的海岸线,先民依山傍海而居.新石器时期的穴居形式应算是福州古建筑的萌芽期.越国贵族南迁,在福州盆地建立闽越王城,据考古发掘,其宫殿规模宏大,已经采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随着大批的北方士族来此定居,北方的木构形式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福州的建筑,并形成自己的特征.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福州古建筑接纳吸收北方先进的营造文明而逐渐成长的时期.唐宋以来福州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海外贸易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福州古建筑也达到一个高峰期.现存的福州古建筑多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形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本走向定式,这段时间可以看做福州古建筑的成熟期.五口通商后,大量西式建筑冲击着传统的建筑形式,福州古建筑也逐渐走向没落.

由于福州历来不是政治中心,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地方政权存在.福州的官式建筑极为少见,宫殿因年代久远已不存在,为数不多的如华林寺、孔庙等大型建筑也由于是面向普通平民,其的特质也相对淡化.相反,民间的坛庙、祠堂、民居等却十分兴盛,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福州的古建筑是北方文化思想和闽地固有的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以下文化特征:

1、传统儒学、理学思想对礼制秩序的要求在建筑上反应.

福州古建筑的文化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古建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儒学强调宗理观念.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在闽地兴盛的理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发展,家族式聚居的方式形成强大的宗族力量.随着贵族的没落,宗族庶民化,在明代形成了以士绅为中心的宗族建构活动.宗族成为准的力量,宗族活动的场所也称为民间营造的重要建筑.


传统儒学和理学都宣扬“性善论”.“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在社会自上而下对于这种道德观念都极为尊崇,不但身体力行,更要教化子弟及民众.这种思想的宣教也体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

这些传统儒学、理学思想对礼制秩序的要求表现在建筑上主要体现在:

(1)、完善且森严的宗祠、支祠、家祠系统.福州有着众多的祠堂,祠堂是各个家族祭祀、议事、举行各种庆典的集体场所.随着宗族的扩大、人口的迁移,祠堂也不断分支,但同一个家族的每个祠堂之间存在着或近或疏的联系.宗祠是族人敬祖的场所,也是维护宗族内部秩序和争取宗族利益的场合,是一个宗族的核心利益所在.支祠是族人外迁后,形成一定的聚居规模,再营造的祠堂.外迁的族人平时以支祠作为其宗族活动的中心,但仍奉迁出地的宗祠为祖祠.家祠一般就设在民居内部或附近,作为一个家族敬祖场所,也有将祖厝改设为家祠.随着人口的繁衍,宗族的扩大,家祠,支祠最后都会成为一个宗族的宗祠.对于祠堂的建筑,福州人都是不遗余力的进行营造,而族人也以捐资建祠为光荣.

(2)、祠堂、宅第的空间格局强化中轴线和前后、上下、左右等既定的位置.宅第中前后厅、左右横厝的布局,不同规模、不同房间的地位等级,祠堂左昭右穆的格局等等,都是这种礼法制度的反应.

福州民居以及由祖厝演化形成的祠堂,其基本组成是庭院,称为进,以庭院轴线分列建筑的平面构成称为中庭式布局.多进的庭院,依中轴线顺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是福州民居建筑群常见的空间构成方式.这种串联的空间,一般为下厅、中厅、上厅等组成.除了中轴线上的一串院落,有的地区在中轴线外两侧还分别有一至两列建筑,称为横厝.这种以厅堂建筑为主体,横厝为辅的建筑形制被称为堂横式.多进的庭院,依中轴线顺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以及横厝的拱卫,满足了居住使用者对空间私密性不同要求的需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

(3)、建筑中潜移默化的礼法思想灌输.在祠堂、宅第中各种装饰、牌匾楹联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民众随处可以受到宗法礼法的教化.对于符合这种道德思想的行为及人物,也可以树立建筑物进行表彰,如旗杆石、石碑、牌坊等,在这些建筑物上镌刻功名与孝节忠义,成为族人的行事楷模,藉此对后辈子孙进行礼法教化.

2、北方抬梁式构架体系与南方穿斗式构架体系的融合.

福州宋代的一些古建筑,如福州的华林寺大殿,保存了唐宋时期的抬梁结构,简朴严谨,柱头铺作,华两跳用单材挑出,与三根大昂结合,呈双杪三下昂重偷心造,殿内彻上明造,保存着隋唐时代北方古建的遗风,整体类于宋《营造法式》所录“八架椽屋前后乳用四柱”,并发展出南方的特殊做法,反映了福建建筑的地方特色.

由于抬梁构架对大木料的需求太大,在民间难以推广,同时因福州地区的气候多风多雨,抬梁的稳定性也不足,因此在明怎么发表展出了明间四根金柱内做通梁、前后廊檐做穿斗或叠斗,这种做法且称之为通梁叠斗造.而次间梢间均做穿斗构架,乃至直接搁檩,这样节省大量木材,整体的稳定性也得到增强.这类做法有连江孙氏老宅、福州三坊七巷许厝里、宫苑里、闽侯水西林老宅等等.

到了明代末期以及整个清代,穿斗式做法完全取代了抬梁的结构,为了获得较大的室内活动空间,发展出了减柱的形式,在民间又称为扛梁.通过将穿枋加大加粗,将明间梁架的立柱改为矮柱,以获得宏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