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有灵魂

点赞:28395 浏览:1319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空旷巨大的房间里四周一片黑暗,只有头顶的天窗射下光亮照向屋内.然而,那一处天窗只有在特定时间才会打开.更多时候,当你推开厚重的房门,里面迎接你的只有漆黑一片,没有任何灯光设置.这是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中,犹太人所处的绝望惨境的写照.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犹太人在纳粹的铁蹄下的无力与恐惧.这里是柏林犹太博物馆,而这所处处是故事,用灵魂说话的建筑,出自著名建筑大师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Libeskind).

爱音乐的建筑师

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Libeskind)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双亲以及十名兄弟姐妹都经历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迫害,最后只有其父和一个姑妈熬过苦难,得以幸存.1959年,当时年仅13岁的利贝斯金德跟随家人迁往以色列,以后又乘船移民美国,来到纽约.他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在纽约读完中学后,他进入大学先学习音乐,19岁那年,他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转到建筑系.毕业后,他以德国柏林为基地,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所.

酷爱音乐的李博斯金始终对音乐有着难解的情结.他曾说:“其实建筑是另一种形式的音乐.它如音乐一样想要平衡,音乐是耳朵的艺术,建筑是眼睛的艺术.某种意义上我并没有放弃音乐,我通过建筑来延续我的音乐.”在他眼里,“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对于他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故事的载体,一个疗愈伤痛的空间.倾斜的地板、不成直角的墙角、令人心悸的“流放的花园”、“大屠杀塔”中由罅隙倾泻而下的光、无尽反射的水晶体,每一个空间都让人驻足冥想,充满了他对生命、家族、历史、文化及对建筑本质的省思.

李博斯金是蛮声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他曾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学教书与演讲,曾任教于哈佛、耶鲁、伊利诺、南加大、德国汉堡学院等大学.他的作品向来以反偶像崇拜风格见长,特别是他的博物馆设计备受青睐,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中心、瑞士的一家购物中心和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展览中心等,都好评如潮.2001年,他成为第一位荣获“广岛艺术奖”的建筑师,以表扬其作品“对推动谅解与和平”的贡献.最近,他又有了新的作品呈现出来,他设计的米兰当代艺术博物馆已经批准成为意大利米兰citylife规划项目的一部分.该博物馆是一个流动的几何体形,现代化的设计为该地区增添了醒目的标识.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说出灵魂深处的故事

作为美国世贸中心重建项目的总设计师,这一名头曾让他名扬天下,而另一个重要项目: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则奠定了他在建筑界的永恒地位.1999年,丹尼尔李博斯金搬到柏林,开始主持设计这个在他设计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号称自己“搬家的时候只有两个箱子、三个孩子和一个信念”.

柏林犹太博物馆:建筑有灵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设计果然不负众望,给公众交出了完满答卷,他为博物馆赋予了灵魂,使之成为让人内心震撼的建筑.整个博物馆平面呈曲折蜿蜒状,馆内所有通道、墙壁、窗户都带有一定的角度,没有一处是平直的.设计者以此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曲折的通道、沉重的色调和灯光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建筑外墙以镀锌铁皮构成不规则的形状,外院有一组由49根高低不等的混凝土柱体构成的雕塑,使人联想到犹太人沉重、艰难的经历,雕塑顶上茂密的树木显示出犹太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进入这座建筑的奇异空间之中,有三条线贯穿其中,一条通往以锐角歪斜组合的展览空间,黑色部分为核心的封闭天井,白色部分为展览空间.另一条轴线通往室外的霍夫曼公园,由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方柱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感到头昏目眩,步履艰难,表现犹太人走出国境在海外谋生的艰苦历程.每根混凝土排柱顶上种植一棵树木,表示犹太人生根于国外,充满着新生的希望.第三条轴线直通神圣塔,是一个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烟囱式的空间,进入之后静立沉思,回忆犹太人过去经历的苦难,最后离塔时沉重的大门声响令你震惊,以加深你的参观印象和感受.建筑空间光与声给人造成的深刻怀念之情永难忘怀.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整个建筑,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着生命痛苦和烦恼的稀世作品.

设计师本人称该博物馆为“线状的狭窄空间“.理由是在这座建筑中潜伏着与思想、组织关系有关的二条脉络.其一是充满无数的破碎断片的直线脉络.其二是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这二条脉络虽然都有所限定,却又通过相互间的沟通,而在建筑和形式上无限地伸展下去.依据相互离散、游离的处理手法,形成了贯穿这座博物馆整体的不连续的空间.这二条脉络是“犹太人博物馆”的特征,同时又是他所特有的“二元对立,二律背反”的观点.柏林的痕迹,不仅仅是物理的,据说其中还有说不清因果关系的根源,或者是既往性夹杂在里面.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外在关系来观察,他下了这样的结论.他执着地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尔曼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

或许,用设计师自己曾说过的话来对柏林犹太博物馆做总结再合适不过:“其实建筑就是一个故事的讲述,通过建筑我想要打动人们,给大家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悲剧总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希望.就像战后年轻的德国人最终还是改变了他们命运,并且现在用这样的经历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