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护理对消化内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

点赞:7333 浏览:241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研究实施护理对策对消化内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笔者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策,对2011年5-7月、2012年4-6月的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记录,标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比较实施对策前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结果:2011年5-7月共采集血液标本8223例标本,其中不合格标本56例,不合格率0.68%;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后,2012年4-6月共采集血液标本8374例,其中不合格标本18例,不合格率0.21%.结论: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后护理人员正确采集了血液标本,确保了检验标本的可靠性,可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可靠的诊断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实施护理对消化内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消化内科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1-0147-02

为认真贯彻医院“安全、优质、发展”管理理念,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医疗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引起纠纷及重复工作,提高消化内科护理质量,针对消化内科在血液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科室成立了QC小组,确立课题“降低消化内科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对血液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所在医院消化内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策.实施措施前采集2011年5-7月血液标本共8223例,实施后2012年4-6月共采集血液标本8374例,所有的血液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用真空血样采集容器进行采集和通知送检.

1.2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5-7月、2012年4-6月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标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比较实施护理对策前后的差异.其中具体护理对策如下.

1.2.1建立消化内科血液标本采集SOP护士根据SOP进行操作,使采血标准化、规范化,确保血液标本的采集得到有效的管理.

1.2.2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知识及核心制度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操作演示对消化内科所有护士进行检验知识、正确采集血液标本的方法、查对核心制度进行培训,制作各种学习宣传资料,当护士遇到采血困难、使用试管不清楚、向患者宣教而理论知识需要加强时,可随时从资料中获得帮助;对所有的护士定期进行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的方法及加强重点学习.

1.2.3正确指导患者做好血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护士在采血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为12h,不能超过16h;采血前4h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2];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血脂检查前3d禁食肉、蛋、奶.

1.2.4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和体位血液标本原则上应在晨起空腹时采集;血培养应尽可能在发热早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一般要求在应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对已用药而不能终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药物监测根据药物峰值效应,在药物分布期结束后监测,通常在输液后2~4h进行;复检标本采集时间应尽量选择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坐位或卧位对检验结果无大差异,而站立时血液中成分浓缩,蛋白、酶类、钙、镁等结果偏高,采血时患者最好采取坐位或卧位.

1.2.5采取预防血液标本溶血、凝血、采血量不足的措施(1)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等待消毒液干燥后采血.(2)穿刺中选用合适的采血针,采血针头与连接管连接紧密,避免换管时间延长及空气进入.(3)扎止血带松紧要适宜,以能纳入一指为宜;采血时尽量缩短止血带的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30s,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3];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松开.(4)护士根据所要检查的项目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条形码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多管采血时试管的采集顺序是:先采集凝血机制的蓝色管,接着采集使用了添加抗凝剂的试管(紫、绿、灰、黑色),最后采集添加了促凝剂的红色、、白色、桔色、粉色的试管[4].将采血试管顺序图贴在采血车上,以供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时遗忘顺序时可从图中获得帮助.每辆采血车均配备用试管,便于采血试管有问题时可及时进行更换.(5)采血前评估血管的情况,选择粗、直、充盈程度好的血管,成人首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桡静脉;婴幼儿可选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禁止在静脉输液同侧肢体采集血标本.采血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采血针在静脉内、外探来探去及反复穿刺.(6)对穿刺抽血困难的患者,禁止用力拍打血管或反复握拳屈肘及反复穿刺,可以热敷穿刺部位或有节奏的推压采血部位的上方,使静脉暂时充盈,加快采血的速度,多次穿刺不成功时,应更换穿刺部位.(7)采集时用手固定针头,针尾应向下倾斜60°插入采血管塞,使血液沿着真空采血管壁缓慢注入;抗凝管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180°摇匀5~8次,每采集一试管即摇匀一试管,多管采集时不能等全部试管采集完毕再摇匀;软管的容积为0.4ml,采集结束时酌情提前拔出穿刺针[3];根据试管的采血量掌握好换管的时间.


1.2.6选择适用的试管架选用分格试管架用于患者床边抽血,用颜色做上标记,将已抽血的试管与未抽血的试管分开放置.

1.2.7掌握各类血液标本送检的时间要求护士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在检验管理系统条码采集扫描后通知送检,时间最好不超过90min,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总周转时间应小于1h,血糖、血气分析、细菌培养标本应在30min内进行测定.尤其在夜间值班时通知送检后要注意工人有无及时将标本送出并注意追踪检验结果.

2结果

对实施护理对策前后两个时间段血液标本不合格率进行比较,实施对策前不合格标本56例,包括溶血标本26例;凝血标本7例;标本量不足8例;空管、漏管8例;送检不及时致检验科建议重抽7例.实施后不合格标本18例,包括溶血标本10例;凝血标本4例;标本量不足2例;空管、漏管1例;送检不及时致检验科建议重抽1例.实施护理对策后标本不合格率下降,详见表1.3讨论

3.1标本溶血的原因

(1)真空负压管负压过大或过小均会造成溶血.负压相对较大,血液流入管底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导致红胞破裂,标本溶血.采血过程中,由于负压不够、漏气或抗凝剂剂量不足,使抽回血液时,血液间断地被吸入负压管内并混有气泡,造成溶血;吸入血量不够,管内仍有剩余真空而导致溶血[1].(2)抗凝管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过大会造成溶血.在为患者同时采集多支试管时,若抗凝管抽入血液后没有立即均匀摇动造成溶血;若摇匀的幅度过大可人为造成血细胞的破裂而发生溶血.(3)采血技术不规范导致溶血.未按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针或患者血管塌陷,血液流入速度缓慢,采血时间延长而造成溶血;采血针头与针管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导致溶血;采血过程中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可造成溶血;采血过程中止血带扎的过紧或时间过长造成溶血;从已有血肿或穿刺时针头在静脉内、外探来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采血时用力拍打血管或挤压穿刺部位引起溶血.

3.2血液标本凝固的原因

(1)护士操作方法不当.抽血不顺利,时间过长,试管过多,先后注入顺序不对,造成血液进入管内已经凝固;血液注入试管后没有立即轻轻摇匀,使部分血液凝聚或摇匀时间不够,使血液标本同抗凝剂没有充分混匀.(2)普通干燥试管误认为抗凝管,或用错抗凝管.护士责任心不强,在操作时未及时发现用错试管,导致标本凝血.

3.3标本血容量不足的原因

由于真空试管负压过小或多管抽血时换管时间过早导致采集标本量不足.

3.4漏管、空管的原因

(1)与护士责任心不强有关.有试管遗漏未抽血或多管抽血时未抽血空管与已抽血试管一起送检未能及时发现.(2)采集血液标本试管架不符合采血需求.单个患者采血试管多,标本架容量小或未使用专用的试管架,未抽血试管与已抽血的混放易导致空管送检;直接将试管放于患者的床上,患者有移动时,试管遗漏于患者身体下面或被衣服、被子遮挡导致漏管发生.

3.5送检不及时导致重抽血的原因

主要是护理人员未掌握各类血液标本送检的具体时间要求,导致标本送检不及时,检验科发现送检时间过长,结果有误差而要求重新抽血.

护理人员对血液标本正确的采集和及时送检是保证检验前标本质量的前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后,笔者所在科室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2011年5-7月的0.68%下降至2012年4-6月的0.21%,检验错误减少,患者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