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念的

点赞:5207 浏览:187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美好感情的憧憬,艺术也就随之而产生了.而色彩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媒介是艺术表达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不仅构建和营造了一个人类生存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精神与意志世界.

关 键 词:人类社会;感知世界;媒介

一、“五色”色彩体系

人类不同种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色彩活动,虽然起源于超越了动物状态这一共同的基础,但是却在后来长期各自生存的环境中朝着不同的方向,各自走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色彩观念.人类进入近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各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和色彩艺术成果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再认识.

“五色学说”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整套完整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的学说.它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建立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系和色彩结构及审美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心理意识.它是一部早于西方色彩理论诞生三千多年的中国色彩理论,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与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念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色彩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与西方人的色彩观念不同,古代中国人在谈色彩时并不是以色论色,而是论色言他,借色喻理,以色彩来表达中华民族认知的自然世界和“道”的宇宙世界.严格来说,“五色”和“五色”审美观与五音、五味、五脏等一样都是作为庞大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没有独立的“五色学说”体系.“五色学说”体系是附属于五行理论的,五色被纳入到庞大的阴阳五行系统后,便与五行系统一起用来附会、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五行色彩学基于周代的五行说,到汉代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彩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即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与中华民族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在情感语言中相应的一种表现,它有别于西方世界中精神的超越与抽象的表现.随着“五色”,观念广泛的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人们对色彩认识的不断深入,致使“五色’,观念在中国文化精英们不懈的努力下逐渐的被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广为接受和应用.同时,该体系也成为了世界上建立最早,影响最深远,延续时间最长的色彩体系.

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意象”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而这种“意象”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与自然世界是一致的.它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性,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观,在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传统造型观,显示出自己的哲学特征,重自我精神的表达,毫不迟疑地把客观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中.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即“天人合一思想,“意象”是以意摄象,以象表意.这个“象”就是重视对客观世界形象的观察、摄取.“意”就是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艺术的意象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摹写,而是生活于自然世界中的艺术家的创造,它既显示了“人的世界”,也显示了自然世界,自我意识的发挥与显示,致使意与象融合一体.

三、主观意象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1.随类赋彩理论的影响

尽管后世大多注重笔墨的表现力,然而色彩在中国绘画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地位,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用色规律.中国画的色彩并非客观色彩的如是描绘,而是将客观对象分为若干主观设定的类别,然后按表现意象来确定色彩,赋色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随物象类别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色彩,它是画家的一种主观意向,而不是纯自然色的照抄与再现,它是画家意象思维的结果.其中,对后世绘画设色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南朝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其中“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的品评标准受到艺术家的肯定,它是中国画色彩理论的基础.随类赋彩,就是根据不同的主观世界的类别赋绘五色,即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五色体系(五色即赤、青、黄、白、黑,泛指各种颜色),所谓“类”是指物象的固有色,即人们对自然中色彩的认识与归类,不同的类呈现不同的色.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述“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是指水色在不同季节里所呈现出来的固有色调.而“赋”,则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艺术家的个体认知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认识,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意愿的体现,赋彩是随类客观性的主体体现,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类赋彩”从审美角度揭示和阐述了中国画色彩的内在特征,它是以往中国画色彩的历史性经验总结,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对色彩观念的转变

正是由于中国绘画对“意象”的推崇,其在用色方面就会不以客观环境色彩和固有色彩为依据,而是崇尚人对物象色彩的主观感受,以象征色彩为基础,介乎自然色彩和自我色彩之间,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可见中国画是极重色彩的.唐代尤为突出,如敦煌壁画和工笔重彩,无论在人物、山水和花鸟方面都有实例可循.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图1),设色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著称,其方法是以墨线勾勒然后填以石青、石绿,最后用金色勾勒,形成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是唐代繁荣的象征.图1李思训《明皇幸蜀图》国画图2王维《使至塞上》国画

另外,唐代文人画家崇尚佛学,以王维为代表的一种以笔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人画(图2)也迅速发展起来,他以水渗透墨色来渲染,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更适应了士大夫阶层对大自然景物的主观描绘,以其高度单纯简练的绘画语言表达画家的心声.宋代由于苏轼等众多文人的加入更以书法引进绘画,推动了文人水墨画在画坛的地位.由此,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偏重墨色而弱化客观现实色彩的“设色”主张占据了重要地位.元代文人画追求笔墨技巧和绘画意境的创造,水墨写意兴隆,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绘画设色上,淡泊色彩,崇尚水墨.明清时期文人画与宋元文人画一脉相承,设色淡雅,讲求笔墨和画面意境.

总之,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念的发展,受“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理念的影响,其发展是沿着一条认识自然、感知自然与表达目然,也与自然在认知上保持一致的道路前进的.(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