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

点赞:4186 浏览:135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魏明霞,河南大学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心理学.河南省儿童青少年心理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幼儿艺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著作有《幼儿园与家庭》、《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教育概论》等.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

走出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等的培养教育.如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过分满足物质欲,忽视自立态度及协作精神的培养等,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应引起家庭教育的重视.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的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

★本应作为家教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受到忽视

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幼儿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其它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些方面的习惯.

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家长普遍对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的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执行,这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会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

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幼儿衣服、玩具、零食太多,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懂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对物质消费的追求.

★忽视自立性的培养

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怎么写作技能.

独立性不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和责任感.

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做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

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典型的行为如,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帮助他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发展合作能力.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有上下辈份之别,存在着父母保护孩子,孩子依赖父母的纵向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关系,正是在同伴交往的友好与冲突过程中,儿童学会竞争、公正、谦让,获得责任感、自制等品质.同伴交往是一所大学校,他能使儿童学到日后同事交往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能力.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刺激、暗示幼儿对同伴的敌意,而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不要纵容他们的挑剔,而要提高对于他人的包容性.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父母应克服袒护之心,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应负责任,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学会建设性地解决纠纷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