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饱学士不当“帽子”师

点赞:10527 浏览:443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

“杜马斯然在家上学”的案例经本刊报道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在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学校九年义务教育的体制下,“在家上学”无疑是一种挑战.拒绝还是效仿,否定或是肯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来自本杂志论坛、网站幼儿园、学校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专家、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新闻出版和教育机构的官员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刊仅摘录其中一部分,供大家商榷.

多少饱学士不当“帽子”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赞成教育不以文凭为归依

上个世纪,到过东欧、西欧,到过美国、法国,到过剑桥、哈佛的大师们其实有很多,当然有许多像胡适一样拿过巍峨博士帽子回来的,但也有许多像华罗庚一样,费尽千辛万苦,完全可以花“公家的票子”,领一顶“私人的帽子”,却一个文凭也没有拿回来的.他说:”我来剑桥,不是为了得学位,而是为了得学问.”饱学之士梁宗岱,当年几乎把欧洲所有国家的“重点大学”都去遍了.每次文凭快要到手,他却走了.他的求学变成了游学.因为他记住了现代派诗人保尔瓦雷里的话:“汲取西方文化,要转益多师,不要为虚名去钻某一学科的牛角尖.”


与梁大师持一样看法的是陈寅恪.他说考博士并不难,死读三五年,那帽子就到手了,但几年束缚在一个专题里,不值.所以,他20岁来到德国广采博收,到后来,“满脑子”里头都是知识,而脑袋上面却是个“光脑壳”,一顶“帽子”也没有.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几年弄了个专科本本,就不愿意再“深造”了.还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喝了好几年洋墨水,但却没拿“硬货”回来.他说:“吾人到这里,是来学文化的,不是来拿文凭的.”

与那些大师比较,我们又怎样呢过去的大师求的是学问,不是学位,求的是文化,不是文凭,求的是本事,不是本子,求的是炼金,不是镀金.而我们恰恰相反.有鉴于此,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刘诚龙网络直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