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医师多点执业

点赞:30068 浏览:1427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正方嘉宾

①盘仲莹

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

②张强

自由执业医生

③刘京京

媒体人、

澳门大学生物医药学博士研究生

反方嘉宾

①曾其毅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院长

②郭洪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科研处处长

③王前强

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院长

特别嘉宾

①廖新波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②李小言

美国新罕布尔什州Elliot卫生医疗集团高级副总裁

主持嘉宾

③庄一强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

激辩医师多点执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师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辩题一医师多点执业能否推动医改进程?

正方观点:多点执业助推新医改

盘仲莹:我方认为,新医改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医疗怎么写作的公平性及可持续性,解决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国家目前对公立医院医师执业的规定,致使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医师只能在公立医院怎么写作.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医疗技术发达,西部偏远地区的医疗技术却发展滞后.该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正是此类规定导致的后果之一.

医师多点执业,可以在这些医师不脱离公立医院体制的情况下,缓解当前医师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增加医师的怎么写作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问题.


张强:我肯定我方第一位辩论嘉宾的观点.同时我认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意义还在于还原医师本身的职业特性.全世界90%以上国家的医师都有权选择个人执业、合伙开诊所,或与医院签约.

我曾在公立医院做了10年科主任,可算是既得利益者,但我为什么要跑出来?因为在我看来,当前普遍存在的“三五分钟打发一个患者”的诊疗模式,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反方观点:多点执业无助新医改进程

曾其毅:我方认为,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对医改的帮助并不大.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应该不存在“执业地点”这个概念.因为医师与医院是聘用关系.

在国际上,医师和患者仅是两方之间的关系,行业监管部门只考核医师的执业资格.但中国有自身的国情.在中国,医师执业地点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所以才有了“执业地点”这一概念.这可谓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怪胎.

多点执业虽然可以打破这种医师与医院间点对点的单一关系,但在同一执业地点之内,现行政策尚未将患者、医院与医师三者间的关系厘清.在此情况下实行多点执业,必然会带来相关各方思想上的混乱,对医改不一定有正面作用.

如果讨论该政策对医改的推动作用,我方认为没有帮助.但多点执业政策的本质是归还医师权益,我对此表示支持.作为一个以此为出发点的制度,我认为这一政策应该一步到位,实现一定行政区域内的自由执业,由医师和不同的医疗机构自行签约,而不必严格限定医师的执业地点.所以我一直在寻求一种相对理想的执业模式.多点执业政策的出台给了我希望,赋予我选择权.多点执业虽然不是一项推动根本性改革的政策,但符合未来的医改方向,是一次珍贵的尝试.

刘京京:我方第一位辩手提到,多点执业有助于盘活医疗资源.我认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意义还在于,让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对医改是有益的.第二位辩手提到,医师多点执业是回归医师的本性.我认为,多点执业更是对中国医师的训练和试验.

中国医师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模式与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单位人,而非社会人.骤然之间实行自由执业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医师未必能够适应.多点执业可以作为自由执业政策的过渡阶段,进而让医师向自由执业的方向发展.毕竟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出现,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中国的医改要真正改好,首先要把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帽子摘掉,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多点执业后可以逐渐架空公立医院,让其事业单位身份名存实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政府进行事业单位改革.

这个制度训练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让医师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与院长叫板.而医师实现自由执业后,应该与医院形成契约关系.

郭洪波:我方的观点,曾院长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我作为医院的中层管理者,分管科研处的工作.我认为,对现在的医师来说,如果实行多点执业,势必会影响医师的精力分配,尤其是影响其对本职工作的精力投入.

目前有能力进行多点执业的医师通常是科室骨干,不但兼顾医疗,还有重要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这些骨干医师多点执业之后,对核心医师队伍成长和他们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

王前强:我个人的观点是倒过来的:只有推动医改进程,才能开展医师多点执业.

首先,一个好的制度若要切实落地,需要好的条件.只有政策的推动者在利益结构中占据强势地位,相关政策才能被真正推动.但是,当前真正强势的是医院院长,或者说是医院这个群体.而现在多点执业的制度设计,恰恰没有考虑到医院的利益.医师多点执业对于作为强势一方的医院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也就无推动力.其次,事实也证明了多点执业政策试点期的效果惨淡,政策落地难.该政策更多的是得到了民营医院的欢迎,公立三甲医院普遍冷淡.

最后,多点执业的目标之一就是取消原来的医师走穴.现在阳光化的医师多点执业响应者寥寥,而灰色地带的走穴规模依旧.

辩题二医师多点执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观点:多点执业利大于弊

盘仲莹: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了一个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补充意见.该意见提到,如果医疗机构为了发展自身力量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机构间可以进行协议,机构间的医师需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此条款其实为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留下了空间,但现在很多公立医院不知具体该如何操作,管理者担心一旦放开,会流失很多技术骨干.

我认为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北京,我们和多家公立医院进行战略合作,甚至与一些大型公立医院在学科上开展合作.而这些公立医院并未出现预想的技术骨干流失问题,反而是这些医师在和睦家医院的工作经验,

反方观点:多点执业弊大于利

曾其毅: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去谈多点执业,概念很混乱.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点或单点问题,而是要从单位人、组织人、国家人回归到公民的角度去论述这一话题.如果我们没有建立起公民制度,医师还都是单位人的话,多点执业是奢谈!

中国现在的医院管理与国际不接轨,我们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特别是人力成本核算.如果不把顶层设计的制度理顺就谈多点执业,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医患间的矛盾仍然是医院与患者的矛盾,不是医师与患者的矛盾.检测如执行多点执业,这些矛盾谁来负责解决?对其所在医院及管理团队带来了促进和提高.

对方辩论嘉宾指出,医师多点执业一旦出现问题,患者会找医院的麻烦,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事实,已经是患者拿刀砍医师.我认为,多点执业很重要的一个有益之处,是提醒那些准备多点执业的医师要有风险防控意识.这也同时要求私立医院必须为多点执业的医师提供完备的医疗责任保险.如此,医疗风险便可得到厘清.

张强:多点执业虽然面临很多弊端和不完善,但依然利好大于弊端.执业风险、协作团队等问题,确实是我在选择多点执业前的困惑,但经过11多个月的亲身实践,我有了更多的新认识.作为公立医院科主任时,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惑.一旦医师的合法收入无法养活他时,作为科主任的我有几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默许回扣和大处方的存在;二是允许医师开展特需医疗.但这都是以挤压普通公众正常就医资源为代价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多点执业对医师走穴是一种正名.而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多点执业的收入来自医院,

医疗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外科医师更是如此,否则手术无法开展,技术也难以提高.我曾经很负责任地对医师说:“你们尽管跑,跑了几年,技术就会倒退.”因为不是每家医院都有这么好的学术氛围和配合团队.医改要让患者和医师双方受益.开展多点执业可能让某些医师满意了,但是公众未必满意.

王前强:我认为多点执业弊端明显多于优点.首先,它可能推动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众所周知,现在点名某个医师做手术,没有一两万元是请不到的.而解决看病贵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中国式的医师多点执业是否会使这一目标落空?

其次,卫生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多点执业,还医师以自由.从理论而言,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但从现有的人事制度来讲则很难.现在公立医院垄断了绝大多数医疗资源.如果没有优秀团队的支持,医师其实很难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

再次,从公平性来讲,能够享受多点执业医师怎么写作的人也是经济条件宽裕者,所以即使医师可以多点执业,但是穷走穴的收入来自患者.走穴存在的法律风险远远大于多点执业.第一,一旦多点执业,医师所承受的压力和责任会大不一样,会非常谨慎.第二,医师会紧紧把控医疗责任风险.第三,医师多点执业后,仍可打造团队,并且可能要优于过去公立医院的团队.人依旧看不起病,这和医改的目标也是有冲突的.

目前,中国医师多点执业的现状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很多省市的多点执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出于对口帮扶的考虑,医院会让医师在相应医院开展多点执业.但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

辩题三多点执业的前景是否乐观?

正方观点:多点执业是大势所趋

廖新波: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试点三年,效果并不好.在我看来,只有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了多点执业,或者医师真正社会化之后,患者不再跟着医院而是跟着医师走时,医师的价值才会真正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从中央深化改革的文件中可以读出,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必须大踏步向前.医院是为医师提供怎么写作的平台,医师是为患者治疗的主体.我们需要达成一种共识,医师是国家的而不是单位的.我们现在要走出单位这个领地,就必须采取共用医师的做法,也就是资源共享.

几位辩论嘉宾谈及多点执业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在我看来,整体的新医改并没有使医疗费用下降,特别是我们忽略了疾病预防.但若是仅仅鼓励医师下基层,就会导致现今的大医院越来越大,小医院越来越小.而想让医师彻底从大医院里出来,仅靠鼓励没有用,那就需要一个诱饵――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名义上是为了改善医师生活,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医师一旦流动,其自身价值就能得到体现,同时也会促进医院加强管理.医院会在如何留住高层次人才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希望医师通过开大处方为医院创收.

我希望有更多的医师能够勇敢实践相关政策.我可以断定,有能力的医师都希望多点执业.通过多点执业,提高医师的价值.而当医师的劳动价值得到提高时,新医改便有了希望.

总之,我相对乐观地认为:多点执业可以推动体制性

反方观点:多点执业羁绊待解

王前强: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若想顺利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利益引导.现在的利益格局无法让公立医院院长做出支持自己医院医师大规模进行多点执业的决定;其次,政府方面也没有足够的强制力.

所以,只有进一步推动医改进程,包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让公立医院真正享受到多点执业带来的好处,才可能推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

李小言:中国大陆的医师多点执业,目前之所以推行缓慢,根源还是在于制度设计不合理.我希望从美国的医疗行业现状分析中国大陆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多点执业中误诊和医疗风险的问题,其实在美国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与中国当前的趋势相反,现在美国很多医师正走向“回归”.现在政府对个人行医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很多医师都倾向于被医院雇佣.在过去两年中,医师被医院雇佣的比例上升了33%.

在美国的医院管理流程中,患者就诊后会收到两张账单,一张是医师给的账单,另一张则是医院给的账单.患者要交给保险公司的也是两张账单.因为更多情况下,医师都是通过有偿使用医院的设备才能做手术.这种模式对中国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借鉴.

美国医改不是改医院、医师或患者,而是改保险公司.因为其实行第三方付费.而中国的医师多点执业要想推行,也必须首先解决这道难题.一般来讲,美国很多医院都成立所谓的医师管理办公室.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医师是否误诊、是否购写误诊保险,特别是医疗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这也对中国医院管理者是一个借鉴,即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管理多点执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