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与了解孩子

点赞:25090 浏览:1178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开讲专家:王晓春,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家庭教育、教师观念更新和语文教学改革等,多年来出版十余部专著,经常在报刊发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家教专题讲座.多年来应邀给全国各地家长及老师做报告,目前已达数百场,受到广泛好评.

教育孩子与了解孩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孩子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询、培训工作,使他在家教领域显示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帮助家长解决当代家教难题,被广大家长称为"家教救星".

我经常接待家长的咨询,也经常回答老师们关于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总结多年的经验,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家长和教师在一点上有惊人的一致:热心塑造孩子而不热心了解孩子,只重视自己的计划而忽视孩子的感觉.

有一个6岁的女孩奉妈妈的命令学钢琴,历时一年,非常勉强.妈妈没奈何,只好放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却常常自己在那里弹,只要有谱子就能弹,而且弹得挺是那么回事.妈妈大喜过望,抓紧时机对孩子说:“你不是弹得挺好吗?咱们继续上钢琴班吧.”孩子连连摆手,从此又不弹琴了.他妈妈莫名其妙,却不去研究孩子为什么如此.

这使我想起一则外国故事.一位科学家用小勺给他的小狗喂鱼肝油,小狗挣扎着把勺子打翻在地,然后却跑过去舔这个勺子.这位科学家说:“小狗给我上了一课.它不是不喜欢吃鱼肝油,而是不喜欢我喂鱼肝油的方式.”

真不愧是科学家,他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努力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

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缺乏的正是这种学习的态度.每当孩子不符合家长的要求或者不符合老师要求的时候,他们总是责备孩子,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很少想一想,这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换个比喻的说法,每当家长老师给孩子的鞋子与孩子的小脚丫不合适时,家长总是责备孩子的脚长得不规范,而不去想想鞋子的尺寸是否有问题.他们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鞋为本.老师说孩子上课做说小动作,家长就骂孩子“多动症”;老师说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家长就批评孩子“光知道玩”;老师说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怀疑孩子“弱智”.总而言之,全是孩子的错误,全是孩子的责任.按这种逻辑,上面故事中的小狗打翻鱼肝油勺子,就是明显是“进食态度不好”、“缺乏纪律性”、“不尊重主人”,而且“弱智”.

如果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努力了解他们,我们就可能发现,上课做小动作的害处常常被老师夸张了,对有些孩子,小动作甚至是专心听讲的必要条件.我们还会发现,不注意听讲的孩子,有时换一门课,换一个老师,换一种教法,他会听得很专心,很有兴趣,那就证明对他的批评很可能是不妥的.

家长常常把孩子讨厌某种学习方式误以为是厌学,而且总是把厌学的责任推给孩子,这是不公正的.教师的情况也并不比家长好多少.

有一个学生上课爱笑,老师瞧着他别扭,就批评他说:“你老笑什么!”他还笑.老师气极了,地批一顿,总算把他批哭了.老师很满意.

我实在不明白这位老师的用意.爱笑很可能是这孩子的一种个性,如果没有影响他听课的效果,你管他干什么?人们都说“笑比哭好”,这位老师实行的却是“哭比笑好”.大概他脑子里有一个“注意听讲”的标准模式,在该模式里,学生是绷着脸的.眼前这个孩子听讲时却面带笑容,与标准模式不合,就必须加以抨击.至于孩子笑的原因,笑对他到底有没有坏处,教师却不去研究.这很明显是热心塑造孩子而不热心了解孩子,只重视自己的判断而忽视孩子的感觉.

所以我常常这样宣传:当一个孩子与众不同的时候,宁可先把这看成是他的特点,而不要轻易看成是缺点.

有一位四年级老师让学生每人写一个小条,说一说在一个学期里,学校发生的哪一件事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一个学生写道:“有一次我的小黄帽戴歪了,老师帮我扶正,给我印象最深.”老师很受震动.这孩子受到过老师的多次表扬,他都没有记住,却偏偏记住了这样一件小事.孩子的感觉和老师的感觉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这位老师不进行这样的调查,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的感觉.

我常听老师埋怨学生不好好学习.这本是老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可是当你问起学生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时,却常常得到非常简单的回答:“懒呗!”还有的竟说:“谁知道他犯的什么神经病!”这种不屑于研究问题的态度使我震惊不已,而他自己却很坦然,好像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也常看教师写的论文,往往是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学生上课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后就说:“于是我就采取了如下措施等”于是就取得了成绩,于是这就算是“教育科研”了.其实他的文章只是两个内容,一是他对问题最表面的印象,二是他都做了些什么工作,恰恰跳过了真正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回答问题?他们上课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还有的“论文”更有趣,提出问题之后,就是提要求,一二三四,完全是领导做报告发指示的口气,不知道是对谁讲的,让人啼笑皆非.

古代圣人告诉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确实如此,我们的许多家长和老师“教导别人”的意识太强了,而“了解别人”的意识太弱了,反思自己的意识太弱了.同志说:“要想当先生,先要当学生.”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先生”的角色意识太强了,而“学生”的角色意识太弱了.这就难免产生严重的教育主观主义,也就是瞎指挥.


在我看来,教育者教育孩子,首先是了解孩子,正像医生首先是诊断而不是治疗一样.

我们回到开头的那则外国故事.当小狗打翻鱼肝油勺子时,那位科学家的结论是“小狗给我上了一课.”而当孩子不按家长老师的指令行动时,我们的家长老师却立刻坚定地说:“再给他上一课!”科学态度和非科学的态度区别就在这里.不体察孩子的感觉,而只顾设计各种“科学”的方案来管束学生、折腾学生,这种真正科学研究精神的缺乏,正是我们教育滞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