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意念与现代建筑

点赞:33170 浏览:1549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而建筑作为一个时代文化经济科技的集中代表,必然在这个过程中挑起了主力军的重担.很多学者和前辈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找当代建筑应该前进的方向,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掀起了很多学习西方建筑的思潮,当然这不能说全部是坏事,但是由此所导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现代建筑的国际化导致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新兴建造的城市似乎都是一个样子,没有地域文化人情的加入使得城市失去了它自己的面貌.

那么本文将讨论的问题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意念是否对现代主义的建筑如何很多人认为那样没有借鉴性呢?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又发扬出我们的传统的文化精髓呢?或者说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联系到底应该如何发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意念与现代建筑各自的来源与内容.现代建筑普遍认为来自西方,准确说起源于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的土地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各国都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缺乏问题,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城市如何重建成为了人们思考的大事.同时战后欧洲社会的政治思想状况让人们不再愿意照原样生活下去,这给建筑革新提供了有利气氛.而在当时众多新建筑的运动中,现代建筑派以新的审美、简朴经济、轻快建造等特点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德国格罗皮厄斯的包豪斯校舍如同先锋军一般出现之后,现代建筑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发展起来.现代建筑的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国际化时期与多元化时期,初期就是正统现代化时期,一切以形式服从功能为原则,主张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把建筑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并且坚决不采用传统的形式.国际化时期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时期,从欧洲发展到全世界,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到了多元化时期现代建筑便开始产生了很多的分支与反派,其中最为代表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以反对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和国际化为目标,彻底否决现代主义,而后者则承认现代主义的前进性,在不改变现代主义的主要主张情况下对其做出补充.在这里,笔者认为本文讨论的中国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建筑之间应该是承认各自的前进性,同时对各自做出修改和补充,进而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发展之中,因此可以归为发展我们自己特色的新现代主义一类.

中国传统建筑意念与现代建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建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传统建筑意念,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建筑的发展也十分博大深远,要想把中国的建筑意念都一一罗列出来我相信这将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那么在本文中我们只挑拣一些重要思想加以阐述,只从形制、材料上加以讨论.首先谈到影响中国古典建筑的体制与形态的意念,其中“礼制”和“玄学”是不得不谈的,它们支配着建筑的计划和内容、形状和图案.所谓“礼”可以理解为由于政治或者统治的需要而制定出国家制度、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的总结归纳,而建筑便是依据这些标准来建造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礼”既促进和规定了建筑的形制发展同时也约束了建筑的发展力.所谓“玄学”内容就更为广泛了,其中最为代表的思想是“风水学”,人们建筑房屋之前需要堪舆地形,根据阴阳五行等内容进行决定房屋的朝向、地里位置等或是大门的高度等等.“人本”思想还体现在中国特有的许多建筑形式里,如“亭”、“谢”、“观”等,这种建筑功能明确为了人的休憩和赏心悦目而建造的,取名也源于要体现人的“主观”思想,以人为中心,其中“亭”和“谢”更是体现了一种与自然结合的思想,追求使用者的生活质量.再次我们可以从上面两种思想中归纳出一种新的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象天法地”,中国人对神明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希望达到一种人神和谐共处的状态,人们修葺高台楼阁目的是为了与神的距离再进一步,北京的“天坛”便是这类建筑最好的代表,同时它也表现出中国古典建筑中对万物和谐的一种追求,当然这恰恰也成为了当代中国的一种主要政治思想.在此不得不提到很多人认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制不知是受到了哪种观念的影响,古人在处理各种不同性格的建筑时都采用“通用式”的形式.也就是说中国许多不同类型作用的建筑并未明显的表达出自己的特点,伊东忠太就曾说过“盖中国人无论何事,皆表露出此种性质也”,但实际上中国建筑自己的性格的确是形成了,只是并不是完全依靠建筑外观或布局来表达的,古人喜欢采用文字,利用“牌匾”、“额匾”等来区别.而细细考究中国不同地方的建筑更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北京的四合院,永定的土楼,云南、海南等地区保存的干栏式建筑,苏州精致的民间园林,还有各类佛寺等.而“通”或许也是“人本”思想的一种体现,人们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改变一座建筑的功能,比如将住宅改为商店等.除去这些主要影响意念,笔者还要提到中国古典建筑的经济性,其实从古人开始中国就是一个反对铺张浪费的国家,虽然统治者可能花费巨资去建造宫殿,但这在民间并未取得支持.儒家便是崇尚节俭的大派,而根据儒家学说所来的“礼”更是决定了中国古典建筑是以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的,这点在于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中也可以得到体现.总之,中国古典建筑在这条发展长河中的主要意念是人本、自然、和谐、等级和经济.

谈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得出了一些结论了.首先我们已经惊喜的发现现代建筑似乎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人本”、经济性、强调自然甚至是“通用式”等观念似乎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就已经被中国传统建筑所采用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现代建筑事实上是比一般的猜想更多地受到中国建筑所影响.一种基于中国性格的,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以及庭园的露天空间的“柱距”或“开间”已经经常被采用.”或许这只是一个巧合,但已经可以窥视到先祖们所建房屋形制内容的诸多可保留的先进性.又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侯永强老师探讨过古代建筑大屋顶所传达的观念,结论也如同上面所说过一样表达了古人对“天人关系”――沟通的渴望,这种观念完全能够应用到现代建筑的第五立面设计中去,而注重第五立面的设计也恰恰是现代建筑努力的一种方向,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来实现古人“想但不能为”的建筑梦想.再如每年注册建筑师必考的场地设计中,是否可以融入“亭”、“谢”、“观”、“楼阁”、“牌楼”等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的建筑形式呢,让我们现代的建筑小品独立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带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名族特色呢?又或者是古典建筑高雅的红、黄搭配是否可以用来温暖现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呢?其实可以发现的内容真的非常多,笔者在此仅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思路,打开一扇天窗,让阳光所到之处激发出新的灵感.


其实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意念真的可谓为博大精深,甚至其中的任意一篇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每一处细节似乎都凝结了先祖们无数智慧的结晶.而在笔者认为真正的现代建筑正是应该去寻找一个适合现代居住,附和现代人精神需求和审美的方向,我们应该逃脱出教条主义,将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精神贯彻到我们的设计中去,我们不仅学习西方也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打破现代建筑那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才能让我们的各个城市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拥有城市自己的面貌,让各个地方的建筑“虽通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