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民族文艺的导向

点赞:4701 浏览:166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鲁迅的文艺思想,鲁迅为作家和艺术家所提供的先进的世界观,在文学艺术上展现的历史感和启人深省的思辨张力时至今日仍旧是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艺的现实主义,同时也提倡文艺的浪漫主义,他确立了文艺的怎么写作对象,重视文艺批评的基本建设,并译介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可以说,鲁迅文艺观点之深刻,议论之精彩,文采之盎然,无不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艺思想战斗结晶.

[关 键 词]文艺;政治;情感;浪漫主义;贡献

【中图分类号】I2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270-2

鲁迅的文艺思想,从古今中外的文艺思想中汲取营养,又在中国文艺实践中锻炼并丰富.回顾鲁迅具体的文艺批评过程,随处可见鲁迅将文艺化作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武器,与国内外的敌人展开顽强斗争,并取得惊人战绩的辉煌过程.鲁迅对民族文艺的提倡与躬行,弘扬与创新,更是饱含着鲁迅对民族命运最诚挚的关怀.

一、文艺的现实主义

(一)文艺是革命政治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艺的现实主义是鲁迅的奋斗方向.他反对文学的无思想性,认为文学应该怎么写作于革命政治.他拆穿“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者的惯技,说“即使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所谓的‘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这种让文艺改良社会的理想使得鲁迅自觉地将文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一个革命主义者走向马克思主义者,逐渐形成阶级论的文艺思想.而在号召文艺怎么写作政治的同时,鲁迅并没有使艺术的真实性和政治教育性分裂开来.他始终依照政治和文艺的相互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在文学革命初期,一些小资产阶级作家认为文艺一旦有了使命,便不是真情的流露,便不真实.或是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在《文艺与革命》这篇文章中有过明确表态:“我以为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等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等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等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机趣横生地表明鲁迅对文艺真实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立场的坚持.

(二)文艺要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

鲁迅十分重视文艺与作家情感体验的关系,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认为即使再纵横恣意的想象,也离不开生活这个基础,白手空地上是盖不出楼房的.在《叶紫作,<丰收>序》中,鲁迅严正指出“作家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直,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算什么本领,这算什么创造?”条分缕析,锋芒甚锐地对文学阵营内部脱离现实斗争,空喊“写伟大的作品”的论调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正因为鲁迅强调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对于无病、矫情作态之辈,他向来是鄙视的.也因此,鲁迅自己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和近代中国的重大事变及社会各阶级保持紧密联系,在长久深入的观察中酝酿出众多深刻锐利、精辟隽永的文字.无论是《祝福》中被政治、宗教、家族、道德等封建势力残害的祥林嫂,还是既可笑又可悲却让人笑不出来快乐,哭不出眼泪的文学经典阿Q,我们都不难从他们身上充分感受到鲁迅对中国现实,对中国封建主义的本质,对中国革命的情势等有着何其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二、文艺的浪漫主义

(一)鲁迅对西方浪漫主义文艺的引进

愤怒出诗人.为与资本主义对抗,“不为顺世和乐之音”,浪漫主义思潮出现在了十九世纪的欧洲.鲁迅第一篇介绍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也承载着介绍西方进步文艺思潮、改造国民精神的强烈愿望应运而生.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赞誉欧洲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等人为“精神界之战士”,他们的作品“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他们的品性、言行和思维“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这种具有对过去叛逆和否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浪漫主义精神使鲁迅从中触摸到了西方近代的精神,把握到了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成分,并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对中国社会的批判.而对雪莱超越功利、回归自然追求的崇尚,也是鲁迅浪漫主义创作基调的重要来源,于是我们看到了《故乡》中那“深蓝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刺去”的神异图画,和《社戏》中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出来未到的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阁楼,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又是横笛,很悠扬”的醉人景象.在浓郁的忧悒悲凉感情基调中时或奏出追求理想的积极浪漫主义音调,在暗淡的写实画面中又透露出满孕诗意的“亮色”,这无疑与潜伏于心中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有着深切的联系.

(二)鲁迅对国内浪漫主义手法的尊崇

从政治角度来说,鲁迅对于屈原缺乏对封建阶级的反抗精神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鲁迅却并未一笔抹煞屈原的文学成就.鲁迅对屈原的真爱与追随,是一生未曾衰竭过的.小说集《彷徨》出版之际,其扉页上的题词便是《离骚》中的诗段: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吾至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将内心矛盾苦闷形诸于文的浪漫精神,正是鲁迅感到屈原与自己相同的地方.鲁迅在日本之时,曾说过自己最欣赏屈原这样的诗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而当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失踪,鲁迅愤怒之下所作的《悼丁君》中,便有“瑶瑟凝尘清愿绝,可怜无女耀高丘”的诗句.这都证明了鲁迅对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热爱.作于1901年的《祭书神文》一诗,也通篇采用楚辞体,诗句长短不一,“兮”字也在句中句末屡屡出现.想象独特,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通过对书神进行“把酒大呼”地邀请,要以“寒泉兮菊菹”这世界上最清洁芳美的饮食供奉,“狂诵《离骚》”高诵最优美的诗歌来招待.思绪纵横驰骋,荡人肺腑,足见鲁迅对骚体中采笔描绘、凌空架想浪漫手法的驾驭与继承.同时,在被鲁迅高度评价的唐传奇里,浪漫主义精神也是普遍存在的.沈亚之的《湘中怨辞》被鲁迅评为“抒窈窕之思”“记华艳仿佛之事”,恰是对唐传奇浪漫主义特点的概括.

鲁迅对民族文艺的导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艺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鲁迅对文艺的贡献

(一)确立了文艺的怎么写作对象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决定了文艺是为统治者粉饰罪恶、歌功颂德亦或是消磨斗志、吟风弄月的工具.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始终独掌话语权,文坛充斥着倒行逆施的瞒骗戏法.鲁迅早年便对文艺这种崩坏的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提出“叫喊和反抗”的文艺,并明确指出文艺怎么写作的对象时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前文论及的《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盖人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利莫如心声”的观点,说明文学对民族兴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这对唤起个人觉醒,消除衰退和对统治者的诌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唯有劳苦大众的觉醒与反抗,才能扫荡吃人的旧社会,掀翻吃人的筵宴,解救“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进而注存与发展,直至达到最高境界.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之所在.为此,鲁迅与各路文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笔战,毫不酥软地给了“第三种人”“自由人”和“新月派”等迎头痛击.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对革命文学内部缺陷进行了及时的纠正,引领文艺随着革命文学潮流不断前进,启发作家关心民族命运,将立足点真正移到无产阶级中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二)文艺与批评并重

鲁迅一向极为重视文艺批评的基本建设,主张创作与批评并重,由于革命文艺界对文艺批评开展不够,鲁迅对文艺批评殷切的召唤之情溢于言表.他也曾明确指出要有真切的批评,才会有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与此同时,鲁迅所热盼的批评家应该拥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扎实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为此,鲁迅也郑重指出:“我们所需要的,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鲁迅希望中国的批评家们,能真正学得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解决我国文艺存在的众多问题,从而推进“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鲁迅在自己的战斗实践中,也同样坚持“批评坏的,奖励好的”的原则在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极为必要的批评,指出其作品、低俗的一面,对新月派为反动阶级粉饰罪恶的创作和虚弱无力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而对于文学佳作、优秀文艺作品,鲁迅却是极力推举、悉心选拔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白莽的代表诗集《孩儿塔》,鲁迅给予如是评价:“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正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准确而精辟、独到地对白莽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对革命诗歌的创作方向,革命诗歌理论的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