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临床心理学调查

点赞:3929 浏览:97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临床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本组随机抽样100人,采用自编使用手机情况调查表,进行相关问卷分析.结果100名调查者中,72%表现出同样的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反应或不良身体健康的影响.结论如果可能患上或患上手机依赖症,应早期预防或有效干预治疗.


【关 键 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临床心理学

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依赖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刘传俊等人的研究就提示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已明显影响到大学生的焦虑水平[1],本次调查研究针对有关使用手机的情况,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探讨长期依赖手机情况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今后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和对策.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临床心理学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调查者来源于医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样100人.其中男生56名,女生44名,年龄18~22岁.

1.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使用手机情况调查表,通过不署名形式调查填写,进行相关问卷分析.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①是否拥有手机;②是否每天必须携带手机;③是否有天天上网聊天习惯;④是否有手机游戏习惯;⑤是否认为手机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工具;⑥即使在没有必要使用手机的时候常常下意识打开手机;⑦如果出门忘记携带手机是否会强迫自己回家拿手机;⑧在空余时间是否是以打开手机娱乐为主;⑨你的手机主要用途是什么,如与家人、朋友通信或是聊天、游戏娱乐为主;⑩如果忘记携带手机你在心理反应上表现怎样

2结果

2.1手机使用情况100名调查者均表示拥有手机.在问到是否天天使用手机时,其中84%名表示要经常使用,主要是上网、聊天、娱乐游戏等;只有16%回答偶尔用,表示以通信为主要使用,且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手机的依赖程度越严重,但是使用手机时间多在空余时间.

2.2心理学异常表现100名调查者中,72%表现出同样的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①手机没带在身边就产生心烦意乱,性情烦躁,无法认真工作,学习或安心听讲;②常常下意识的触摸口袋是否有手机存在;③如果听到手机铃声,则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④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反应出现;⑤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逐渐减少,情感逐渐淡漠,封闭了自我,使得自我性格更加内向.

2.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由于手机的功能性、娱乐性,手机拥有者过度依赖、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破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规律.特别是在睡觉的时间,深夜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手机等网络活动,造成睡眠不足、视觉疲劳,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嗜睡.长期影响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群,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

3讨论

手机依赖症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疾病,已经逐渐被相关学者所共识.据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显示,“心烦意乱、感到不适、产生幻觉、焦虑暴躁、悄悄查看、拇指酸痛与情绪稳定性都呈正相关[2],且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过度依赖手机,长时间使用手机,最终造成异常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人际关系变得冷淡等;身体健康也出现不良反应,如精神萎靡、嗜睡、眼疲劳,影响新陈代谢、免疫力,导致颈肩关节功能性疾病多发.

如果可能患上或患上手机依赖症,应早期预防或有效干预治疗,首先应尽量少用手机,非必要上网的话,可以找些其他事情代替上网,如:看电视、听音乐、看小说等.空余时间应多参加社区活动或体育锻炼,提高身心健康,如约同事、朋友一起出去游玩,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还能增加朋友间的友谊,一举多得.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