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小故事

点赞:7057 浏览:300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抓药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中医术语小故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串铃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写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虎撑

一天,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里冲来.孙思邈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向旁边一闪,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着大嘴向屋里发出声.

孙思邈看了一会儿,明白了.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看它那张着嘴、摇头的样子,肯定是口腔里有病.孙思邈便不害怕了,他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

打那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铃医

铃医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实为古代的基层医务T作者.铃医的由来相传始于宋代.

旧时,北京等地民间常有串铃卖药的江湖土郎中,一手持串铃摇动,一手持招牌,以摇铃来招徕病家,固而得名.他们奔走乡间,柄宿寺庙,医治民众疴疾,始终恪守着“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妙术施治,求取薄利,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信赖.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至于铃医的药方,在我国宋代名医赵学敏所编撰的《串雅内编》里多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