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杏林文化,倡导健康养生

点赞:4864 浏览:160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 2009年9月16日,在首届全国中医药养生庐山论坛(首届庐山杏林论坛)期间,杏林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接受了《中国医药导报》和《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副社长、记者张皓臣的专访.2009年12月11日,张皓臣副社长约见正在北京出差的冯模健秘书长,并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专访.本文系根据两次采访记录整理而成.

时间:2009年9月16日

地点:杏林故地星子庐山天沐温泉

奇特的杏林文化现象

张皓臣:冯秘书长您好!欣闻首届全国中医药养生庐山论坛在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召开,我昨天放下手边的工作连夜赶来采访.促使我前来采访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杏林”一词是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我们希望您能阐述一下这一名词的来历和意义;二是“杏林文化”叫得挺响,但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也希望您能深入解读一下;三是对杏林文化的解释,在我的印象中,就算是中医界的老专家们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又是何故?

冯模健:我对杏林文化的认识也不一定透彻,只能谈一谈个人的体会与认识.您的三个问题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大家为什么对杏林文化既熟悉又陌生?这里面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杏林文化本身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所谓“奇特”,是指杏林文化创始人董奉,既无医著典籍传世,也无正史传记记载,而是传承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仅在葛洪《神仙传》的神话故事描述中有一些相关内容的记载.这一切呈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价值标准,是一种怀念,也包含着对董奉所创建“和谐杏林园”、“诚信杏林”和“杏林春暖”的向往.我认为正是由于广泛的价值认同,使董奉杏林转化成文化现象成为了必然.因为杏林文化所体现的是对“和谐杏林”理想社会的向往,是对“杏林春暖”德艺双馨的追求,而“庐山杏林园”就是这一文化的物化象征.董奉在庐山施医济世的事迹就是杏林的精神,其中闪烁着民族智慧和文化光芒.

第二,杏林文化是经历代先贤不懈努力而丰富和升华形成的思想体系.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和谐桃花园”的理想社会,我认为就是以“和谐杏林园”为原型塑造的.因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家住在星子庐山杏林园范围内,心怀“大济苍生”之志,其成年时期与董奉仙逝的年代相隔不过百年.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急备千金要方》首篇《大医精诚》中,将“诚信杏林”和“杏林春暖”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古代民间的医者以治病疗疾谋生,他们在达官贵人眼中从事的是“中九流”的职业,在老百姓的眼中又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当时除了御医和官医外,为老百姓怎么写作的医家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由国家提供保障和扶持的.医家既要养家糊口,又要肩负救死扶伤的责任,心中若没有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标准,是难以做到这些的.因此,“诚信杏林”、“杏林春暖”和“大医精诚”给医家提供了一个坐标和道德准绳.杏林文化的精神根植于老百姓心中,将正史中无记载、典籍中无医著的董奉及其所开创的杏林园转化为杏林文化,是老百姓对医学的注解、对医家付出的肯定,也是杏林精神传承不衰的生命力之根本所在.

第三,不能单纯、片面地从对象求真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杏林文化.“杏林”是中医药的符号和文化的载体,认识和理解杏林文化,实际上是对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杏林精神所蕴含的“和谐杏林”、“诚信杏林”和“杏林春暖”这几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

比如说“诚信杏林”,一个人不诚信,怎么当得好医生呢?从这层意义来讲,杏林文化不仅属于中医,而且属于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整个医学.老百姓在追忆、寻找并回归,在寻回医院的参照坐标,这就促使“杏林春暖”景象的再现.尽管国家在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一个惠及全体老百姓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但这毕竟是属于制度和公共福利的范畴.医患关系的解决之道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找原因,要在文化上找出路,中医的失落更是要在文化上找出路.杏林文化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就在于它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张皓臣:秘书长,您的阐述使我对杏林文化有了大致的认识,和谐、诚信、大爱是杏林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但是,我想知道,这次会议为什么是以养生为主题而不是以杏林文化的学术研讨为主题?

冯模健:为了弘扬杏林文化,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碰了很多钉子,也走了一些弯路,最后找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来担任会议的主办单位.我毕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借题炒作是现实商业社会司空见惯的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切入口.以养生为主题来召开庐山论坛,其实搞的还是杏林文化,因为从医学的意义上讲,董奉开山植杏,就是倡导自然医学、养生护体的医学理念,杏林中人回到杏林故地,探讨中医药养生的课题,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结缘杏林文化

张皓臣:据我了解,您为这次论坛的召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您的公司几年来几乎停止了经营,全力投入杏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您为了保障这次论坛的筹备和召开,变卖了一处房产.我们也看到了,您并未借此进行炒作,也未招商或寻求赞助,全是靠自己的投入,很不容易啊!我想知道,您到底为什么要执着地做这件事?

冯模健:也许是缘分,同时也是感情和性格注定的吧.早在2003年,江西省亚健康保健中心连锁有限公司在九江办了一个分支机构,陈辉同志时任九江市亚健康保健中心的主任.一次我来九江检查工作,提出在九江建立一个亚健康调理中心,陈辉给我介绍说,九江中心聘请了原九江医专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刘俊楠教授担任顾问,他对董奉杏林有一定的研究,对于杏林产业开发有些想法.刘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他向我们介绍了董奉杏林的一些情况,并告诉我们,对董奉杏林的遗址、事迹、掌故、诗词等了解较全面的是王耀洲同志.王耀洲14岁参加革命,是位离休的老同志,参与了董奉杏林遗址的考查工作,是个对事业非常执着的人.见面第一句话,他就说杏林是中医的符号,但又有谁了解杏林呢?你要在杏林的所在地建亚健康调理中心,目的又是什么?当前最要紧的事是对杏林遗址的考证,向世界宣传杏林精神.你们搞企业的人对这些事情会关心吗?短短几句话,在我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将了我一军.我当即表态,我要尽全力去研究杏林并弘扬杏林文化.不可否认,我们当时还只是处于将杏林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与企业经营活动相结合的阶段.于是,便以董奉“杏林春暖”和自然医学的理念为主题办了一个养生馆,并着力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安排每一个调理项目和杏林文化教育项目,企图通过杏林养生馆这个平台,去传播杏林文化.投入运营之后却连连亏损,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倒闭了,亏损近三百万.亲朋好友的指责、业界人士的冷嘲热讽,迎面向我袭来.公司还是要继续办下去,怎么办?专攻杏林文化!我铁了心,一门心思踏上了追寻杏林文化之根、传播杏林文化之路.要说从学术的角度去诠释杏林文化,我还谈不上,我只能凭着自己的水平和努力去认识、去研究.

张皓臣:我认为研究、诠释、传播杏林文化不是您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您公司几个人就能办到的事.这应该是政府的项目,不知道您看到这一点没有?

冯模健:考虑过.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引起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就是我们举办本次论坛的目的之一.事实上没有各级领导和组织的支持,这次论坛也办不起来.比如全国人大常委、江西省人大副主任胡振鹏同志,江西省省政协副主席陈安众同志,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程兆盛局长,九江市曾庆红市长、李伟副市长,星子县潘熙宁书记、刘超县长等亲临论坛;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星子县政府、九江市卫生局的领导参与了会议的活动,并从各个方面予以支持;主管卫生的副省长谢茹同志因工作繁忙无法出席会议,特别委托程兆盛局长转达她对论坛召开的热烈祝贺.同时,我们还请来了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的四位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出席会议.他们对能在杏林文化发源地召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昨天,他们就赶赴庐山参加了杏林文化纪念园的揭幕仪式.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曹正逵同志表示,一定要把庐山杏林论坛办好,要办成一个制度化的论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推广的平台.所有这一切都使我感动,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已经开始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证明了我当初的决定和坚持没有错.中华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元素丰富、是门类极为广泛的一个体系,只要将这方面的信息有效地传递出去,就一定会引起政府的重视、学界的关注.我今年已经57岁了,我只希望为杏林文化的研究、诠释和传播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时间:2009年12月10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春禾酒店

打造杏林论坛品牌

张皓臣:冯秘书长,上次在星子采访您之后,我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那天是论坛的开幕式,您特别忙,没有详叙.

冯模健:我们这次到北京来,要办三件事:第一,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申办下一届杏林论坛,我们已经起草了一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会议暨庐山杏林论坛筹备方案(草案)》.第二,拜访上次到星子参加杏林论坛的几位在京的专家学者;我已编写了一本《中医杏林文化》,请专家、学者审阅并提意见,同时也想请专家们为杏林文化撰写文章.第三,想与几家专业媒体接触一下,希望他们对杏林文化和下一届杏林论坛的宣传予以更大的支持和配合.

张皓臣:“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会议”这个会议名称挺好,我的理解是,咱们是要通过召开全国性会议来建立庐山杏林论坛的品牌和影响,也是要通过召开全国性会议来传播杏林文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这两个机构都能举办全国性会议,力度有所区别,但只要当地政府支持,组织筹备工作到位,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冯模健:对.我们到北京来找资源,说到底就是找背景、找支持.我们能不能把庐山杏林论坛办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生态和谐大健康概念的论坛?而且,庐山杏林论坛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优势,因为它不是一个会议或论坛对会议举办地的选择,而是在杏林文化发源地举办的论坛.如果说从考古意义上去理解,文化便是指同一历史时期、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址、遗物的综合体.杏林文化虽存在考古学意义的文化内涵,但更主要的是“杏林”二字被演变成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杏林文化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开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物化的形式转化为文化的象征.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地点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并不因为传统医学实践活动和遗址、遗物各地皆有而转移其发源地.因此,在发源地召开具有原创性、标志性意义.正基于此,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九江市政府、星子县政府对筹备下一届杏林论坛非常重视,与第一届杏林论坛召开时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弘扬杏林文化,倡导健康养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们对于下一届论坛主办单位的申邀,主要是基于会议参与程度进行考量的.我们也在打造论坛品牌,只是范围有所不同,杏林文化所涉及的项目如杏林遗址的恢复重建、杏林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杏林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杏林文化研究等都属于国家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启动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产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盼望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能积极地主导杏林文化建设和产业开发工作.

张皓臣: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和愿望,但是,有些事情需要得到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同.比方说,杏林文化发源地在九江,这不是哪一级政府可以决定的事情,它是历史形成的,并得到学界和广大群众的认定.尽管大家能接受杏林文化这个概念,但没有出处,怎么来认识杏林文化呢?

冯模健:您提的这个问题以前也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经典,它只是在总结前人的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进行表述,是理论的归纳,让后人去细细品味,去感悟,并为后人留下记载和根据.然而,文化也有不以经典专著来体现的,而是以口口相传的故事、神话,用老百姓所接受并遵循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物化象征意义来体现的.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意义在于抵御外敌入侵,同时倡导各民族和谐共存.杏林就是中医药文化的象征,其价值取向在于和谐与诚信.同时,由于百年来中医药的失落,杏林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出现了文化断层.所以,研究、诠释、传播杏林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从文化的根源寻找健康产业的出路

张皓臣:您总是热情洋溢地把杏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与江西、九江乃至星子县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两次采访您,都未能完全搞清楚您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没有课题经费,您却集中精力搞研究,没有利用会议去炒作招揽赞助、也没有机构给您拨款,您却要把论坛办下去.您能告诉我,您到底为的什么吗?

冯模健: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是个江西人,我热爱家乡,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文化来作支撑.

几年来,我将江西省亚健康保健中心连锁有限公司的经营基本停顿下来,潜心投入杏林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的出发点就是想探个究竟,就是想从文化的根源上寻找健康产业的出路.保健防病,教育先行.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治未病工程也好,养生保健也好,都将只是空谈.同时,我也不甘心将投入健康产业近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这也是促使我义无反顾地投入杏林文化研究、诠释和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皓臣:据说您将自己的户口都迁到了九江,这与您力创庐山杏林论坛有必然的联系吗?

冯模健:有.正是基于这个决定,我这下半辈子就交给杏林文化了.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我有多高的境界.这其中包含着我个人的思想转变过程,我要带领我的团队从亚健康保健产业的经营中转移到杏林文化的建设和产业开发中来,这是一个坚定决心的标志.

张皓臣:我听您的助手陈辉介绍,星子会议结束后,你们连家都没回就直接到九江搞调研,为九江市政府起草《九江市杏林文化建设与产业开发企划书》,不分昼夜搞了一个多月,难道这也与您的事业有关?你把杏林文化建设和产业开发的思路交给政府了,那您干什么呢?

冯模健:这您就不了解了.我是巴不得早点交给政府的.杏林文化建设和产业开发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别说是个人,就是单靠九江市政府的力量恐怕也不够,它是应该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系统工程.

张皓臣:我也赞同您的观点,您能讲一下更详细的理由吗?

冯模健: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中医.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中必须强化身份的认同,否则,民族就会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消亡.外国友人来中国访问、旅游,一般都要到长城,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物化象征.而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物化象征的杏林园又到哪里去找呢?杏树的存活期只有四十到五十年,江山依旧,原址尚存,只要恢复重建就可以了,但要国家立项,因为杏林文化她不是区域文化,而是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进行杏林文化建设是杏林产业开发的前提.我想应该在九江建立国家级杏林文化园和杏林生态产业园,将杏林文化建设置于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振兴文化产业和民族产业的大格局中去谋划.从这层意义上来讲,需要在国家的主导下,将科研、教育、信息、文化、产业、商贸融为一体,实施杏林文化建设和具原创性产业聚集区战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若运用得当,必将带来祖国传统医学和民族产业硬实力的提升.

张皓臣:听您这么一介绍,我才领悟到杏林文化建设和产业开发确实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凸显,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幸好我们的国家有像您这样的民族脊梁.

相关链接: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九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会议暨庐山杏林论坛”将于2010年11月召开.

会议时间:2010年11月26日-28日

会议地点: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会议: .省略

回执:chen_hui3288@163.

联系:0791-8102161

13037281679

联 系 人: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