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比较

点赞:5133 浏览:139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 比较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的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将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开颅组与YL-1型一次性穿刺针穿刺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CT扫描及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YL-1颅内穿刺术,观察术后24h FAM、ADL评分,了解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 YL-1颅内穿刺组术后24h FAM评分、ADL比例明显高于延后开颅组(P<0.05); YL-1颅内穿刺组死亡3/102(2.94%),早期开颅组术后死亡12 /58(20.68%),延后术后死亡16 /52(30.76%),死亡率,早期组与延后组均高于YL-1颅内穿刺组(P<0.05). 结论 早期进行微创YL-1颅内穿刺手术治疗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关 键 词 ]高血压脑出血;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YL-1型穿刺术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82-03

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手术仍然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手段[1].本研究为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性,开颅手术和YL-1型颅内穿刺,本研究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及脑外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2例,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患者医院分成两组,并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手术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及脑外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155例,女57例,年龄35~65岁之间,分成微创YL-1型颅内穿刺实验组和常规开颅手术组.YL-1型颅内穿刺组102例,极早期(6h)手术58例,早期手术44例; 常规开颅手术110例,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58例,延后手术52例.收治标准:诊断具有明确的脑出血症状并符合手术治疗的特点,入院头颅CT中线位>1cm,幕上血肿量>31mL,无其他严重伴随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YL-1型颅内穿刺组 操作方法依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2],依据CT扫描结果选取血肿最大部位作为穿刺点,同时避开大血管及主要功能区.在CT指引下判断最佳进针深度及角度,针刺体送入血肿中心,将穿刺针固定在颅骨上,并设置一根引流管连接在测孔,方便引流抽吸

的血肿,同时可以往血肿内注入生理盐水,再用针型血肿粉碎器粉碎部分血肿后注入液化剂液化引流,术后根据病情发展及引流液颜色、量决定复查CT时间和冲洗次数[3].


1.2.2 常规开颅手术组 在患者全身麻醉条件下,在患者气管插管下单侧颞部或额颞部切一个马蹄形手术切口,在大脑非功能区打开皮层,并安置吸引器清除血肿,冲洗血肿部位,如果手术过程中,脑血压偏高,应该在手术前打开骨瓣以降低血压,同时在硬膜外添加一根引流管,引流冲洗的血肿,手术过程中应据引流情况,决定是否拔除引流管,手术结束后1~3d 可以拔掉引流管.

1.3 疗效评定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意识状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1)短期疗效:在患者手术结束后1个月,依照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进行评分 [4]评定;(2)远期疗效:手术结束后6个月依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存活病例)进行(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频数、百分比)、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短期疗效

术后1个月FAM评分YL-1颅内穿刺组为(9.44±2.47),早期开颅组为(13.50±2.23),延后开颅组为(16.67±2.28),两组间同一时期术后FAM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间不同时期及同一组内不同时期术后FAM评分差异有显著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组别 FAM(术后1个月)

YL-1颅内穿刺组(早期) 9.44±2.47①

开颅组(早期) 13.50±2.23②

开颅组(延后期) 16.67±2.28③

注: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早期)比较,①t等于2.323,P等于0.012;开颅组(早期)与晚期比较,②t等于1.637,P等于0.034;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晚期)比较,③t等于3.526,P等于0.007

2.2 远期疗效

2.2.1 术后6个月ADL神经功能恢复评定结果 存活数等于(①+②+③+④+⑤).YL-1颅内穿刺组死亡3/102(2.94%);开颅组早期术后死亡12/58(20.68%),延后死亡16 /52(30.76%).YL-1颅内穿刺组、早期开颅组与延后开颅组比较,死亡率明显要低(P<0.05);YL-1颅内穿刺组比早期开颅组死亡率要显著低(P<0.05).见表2.

2.2.2 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定结果 预后不良的比率YL-1颅内穿刺组(4.90%)和早期开颅组(24.56%)明显低于延后开颅组(44.23%),P等于0.01;而YL-1颅内穿刺组与早期开颅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等于0.04和P等于0.00).见表3.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血压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表3 术后标准化ADL神经功能评定比例[n(%)]

项目 优良①+② 良③+④ 差⑤+死亡

YL-1颅内穿(早)(n等于102) 43(42.15) 54(52.94) 5(4.90)

开颅组(早期)(n等于58) 16(28.07) 28(49.12) 14(24.56) 开颅组(延后期)(n等于52) 8(16.38) 21(40.39) 23(44.23)

注: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早期)比较,①t等于6.246,P等于0.016;开颅组(早期)与晚期比较,②t等于7.231,P等于0.045;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晚期)比较,③t等于7.942,P等于0.005

3.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我过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病因复杂,血压过高导致的脑出血具有速度快、症状急、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恶性肿瘤,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5].据国内权威机构统计,急性脑出血疾病中20%~30%属于高血压脑出血[6].有研究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后致残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神经损伤,出血后,血肿快占有一定空间体积,挤压周围神经组织,导致血肿快周围缺血并形成半暗带遗迹局部颅内压升高[7].据文献报道,脑出血后最初6h,血肿块对周围神经组织造成的挤压损伤是可恢复的,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清除血肿快,慢慢就会演变成进行性损伤,甚至演变成不可恢复性损伤.因此,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后,应及时送医并依据诊断结果早进行手术清除血肿块,不仅可以阻止周围神经阻止的损伤,还可以保护和改善血肿周围受挤压的神经功能,能有效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11].

3.1 手术时间的选择

有研究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出现肿大、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的时间比较早,一般都在6~7h左右,在6h内,脑组织损伤如果得到改善,病理损伤是可以恢复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YL-1颅内穿刺和早期开颅术后及神经功能恢复(FAM)优于延后期开颅(P<0.05),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早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开颅组(早期)与晚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说明早期进行手术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YL-1穿刺法比开颅术恢复效果要好.

3.2 手术方法的选择

YL-1型颅内穿刺术简单、方便、快捷、安全性高,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手段 [12].手术时,(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禁忌证;(2)准确定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主要用CT片定位;(3)严格手术操作规范;(4)血压控制在140~60 /80~100mm Hg[13].如果YL-1型颅内穿刺术手术方法应用合理,可极大的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对患者本身正常组织造成的伤害,从而降低脑出血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YL-1颅内穿刺术后近远期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延后手术组(P<0.05),YL-1颅内穿刺组(早期)与开颅组(早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开颅组(早期)与晚期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说明微创YL-1型颅内穿刺术可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在应灵活根据病症,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多数情况下,YL-1穿刺清除血肿较为理想的选择,能得到很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文,边育红.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慢性病学杂志,2013,15(2):542-54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81-383.

[3] 周国林.超早期手术与早期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神经杂志,2013,19(2):231-245.

[4]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89.

[5] 苏亿年,赵丁丁,吴秋涛,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当代医学,2013(18):73-74.

[6] Liu M,Wu B,Wang WZ,et al.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LancetNeurol,2007,6(5):456-464.

[7] 戴炯,李善全.自发性脑出血后凝血酶的毒性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9(1):18.

[8] Xi G,Keep RF,Hoff JT.Erythrocytes and delayed brain edemaformation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J].J Neurosurg,1998,89(6):991-996.

[9] 杨前进,张仁波,胡淑芳,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三种不同治疗方案预后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1):35-39.

[10] 翟勇,夏冰.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J].医学综述,2008,14(1):110-111.

[11] Okuda M,Suzuki R,Moriya M,et al.The effect of hematomaremoval for re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edemain cases of putaminal hemorrhage[J].Acta Neurochir Suppl,2006,1(96):74-77.

[12] 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1-333.

[13] 庞采明,梁裕盛.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发展现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2-74.

(收稿日期: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