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基础――制度机理

点赞:29018 浏览:1328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和谐社会可定义为交易费用最小的社会,有效地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并将制度因素引入生产函数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最后用系统基模方法综合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含义.

关 键 词 :和谐社会,交易费用,制度,生产函数,基模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801

1和谐社会的新制度经济学定义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将和谐社会定义为交易费用最小的社会,即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Matheus(1986)认为,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生产成本是人与物之间打交道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和事后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费用,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成本则是指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费用.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是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紧密和扩大,交易成本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物质生产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很小,交易成本却伸缩性很大.交易成本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经济效益的大小乃至经济活动的成败.因此,只有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交易费用最小是指每单位交易的平均交易费用最小,并非全社会整体交易费用最小.因此实证研究发现(诺思1990),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的同时,社会总体交易费用是上升的.


交易费用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定律”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个世界就会既不存在企业,也不存在政府了.实际上,现实世界交易费用肯定大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重新安排来较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优,达到社会和谐.

2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基本检测定,人总是追求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哲学家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原则”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则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第一个用了“功利主义”的概念,这都体现了以下两点:人们的行为有自利动机,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计算判断自己是否获利即“理性”,同时又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成为一种必然,导致了人与人的严重不和谐.因而就有了制度设计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正的交易成本和人的有限性,使得人自身又经常处于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之中.用霍布斯的话来讲,“人都有怕死的本能”用罗布斯的“无知之幕”进行分析,每个人的命运都具有偶然性,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最少受惠中的一员.所以,软理性和规则遵从又使得制度机制的设计成为可能,再一方面而言,经济主体按“经济人”检测设的行为模式行动,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经济人”把利益绝对化,极端化、忽视生态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非是一中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人”势必竞相开发“免费”的自然资源,非理性地向自然万物进行扩张,通过牺牲生态利益来换得一时的经济利益,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不和谐.因而制度,法规的约束成为不得不实施的手段与措施.

3和谐社会下的“制度”分析

制度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市场交换中的合作规则与习惯.制度起源的重要原因是:竞争带来的“囚徒困境”、“搭便车”带来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都加剧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和相背离.制度有三部分组成: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实施机制.如“意识形态”就属于非正式制度形式,它是“软性”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诺思认为意识形态为个人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提高意识形态的一致程度可降低费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两者相互影响,规则早就观念,正式约束可以改变非正式约束.健全的实施机制是制度的有力保障.“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的性质更恶劣.制度本身是经济主体之间相弈而形成的策略均衡,它为人们在广泛分工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制度安排应该使个人收益率尽量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安排.因此,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运行协调、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约束经济主体,鼓励经济主体创新,达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动态和谐.

(1)制度变量在生产函数中的引入.

古典经济学理论视经济增长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或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等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技术进步等.但是,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写作度的环境安排下发生的,都不可能脱离大的制度背景而独立存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刺激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对经济增长模型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不断将制度变量加进了生产函数.在此做了以下尝试,建立生产函数:

Y等于AΠni等于1MXβii

M为制度变量,MXiβi表对相应制度下生产要素的度量.该式直接把制度变量纳入到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动力.所以,在建立生产函数时,制度因素是不能作为“显性”变量或“解释”变量出现的制度,制度变量是描述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变量,具有抽象难以量化等特点,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变量,因此,必须找到能够近似描述整体制度以及制度变强的一系列经济变量的集合.这些变量就是所谓制度的写作技巧变量.

(2)引入制度因素的生产函数.

制度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到生产函数,通过制度的写作技巧变量来反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检测设,在同一个制度下,随着实施这个制度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增加,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是递减的,如果检测设整个经济中只有一种产品,用Ci表示贯彻实施i制度所投入的产品数量,用Y表示产出,则可以将生产函数设为Y等于Cαi其中0<α<1.设经济体中有I中制度,考虑其他众多投入因素,结合齐次性检测设,则总量生产函数演变为:?Y=∫Io?C?α?iAΠni=1Xβiidi此式中,所有制度实施投入C?i都采用同一弹性系数α,这蕴含着一种对称性检测设,即制度之间没有生产力上的差别,同一项制度对产出的贡献取决于该制度实施的力度,实施力度越大,对产出的贡献越大.

4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和谐社会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和谐”就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有序以及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稳定、协调、有序.和谐刺激效率、和谐促进发展、和谐体现公平、和谐创造社会价值最优分配.衡量和谐社会的和谐度的问题,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和动态复杂性特征,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其形成机理.

1977年,著名学者彼特•,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一种叫“系统基模”(archetype)的方法,该方法体现的思想就是要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减少“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盲目性,避免“救火模式”的事件――反应方式的恶性循环.通过运用该方法,可以展现出动态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从而在“系统结构”上发现其缺陷并用较小的代价加以改正,使它在更大的,更长远的时期获得改进.圣吉称之为“高杠杆解”,“以简驾繁的智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四两拨千斤”的切入点.引用以上观点来分析社会和谐度的问题,建立模型:

上述模型属于一个典型的“舍本逐末”基模类型.A环是问题的症状解,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短期内可以达到社会的相对和谐,但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将不再适应.B环则成为问题的根本解.制度保障下的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在制度实施的程度及制度是否得到相应的创新.它是一个长期增长的过程.社会和谐度的相对高稳定状态保持在此过程上.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基础――制度机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和谐社会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