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魅力

点赞:3289 浏览:92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们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对人类自觉的关注,最终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精神的升华.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呢?

在对话中感受文本的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生成自己的认识,创造更精彩的世界.《红楼梦》中香菱一个小丫头,虽然聪明伶俐,但毕竟从来没接触过诗词.自从迷上诗词以来,宝玉和众姐妹们都不以为然以“嬉笑”的态度视之.但在黛玉的悉心指导下,香菱懂了诗,更是写出了一首首绝妙的意蕴深刻的诗.没有黛玉引香菱入“诗境”,绝不会有香菱创造出自己的“诗世界”.由此,教师务必要不断提高自己“进”、“出”文本的本领来完成自己激发、引导学生的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文本则以自己的情感结构和意义空白吸引读者对话.而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读者,明显区别于一般读者,他有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要求,可同时也缺乏成熟读者所拥有的对话的“眼力”和“资本”.因此,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大量教学有规定但学生未能抵达的对话层面,教材文本的规定性和学生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对话的任务:帮助学生学会对话.

(一)那么抓住文本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呢?

1.有矛盾处.矛盾往往是一篇文章精彩之所在,情节变化之所在,弄懂了矛盾,也就明白了文章的深层内涵.《紫藤萝瀑布》中,开篇说:“我不觉慢下了脚步”.结尾却说:“我加快了脚步”.这一快一慢的变化引导读者探究其中的原因,从而理解作者已经从原来悲痛,忧郁的心情中解放出来,重新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2.前后对比处.教学中,抓住一些前后对比的情况,让学生研读、推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菲利普夫妇对自己的亲弟弟于勒的称呼在开始和结尾发生着截然相反的变化:从最恐怖的人、正直、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到贼、流氓.同样一个人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为啥有着这样大变化的称呼呢?前后称呼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影响称呼的原因是“金钱”这个魔鬼.这样,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也就昭然若揭.

3.有疑问处.对文本有“疑问”,是因为这儿是文章启人深思处,是文章深层意蕴处,是文章暗示主旨处.“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能发现问题,你已经对文本读懂了一半.如林庚的《说木叶》,林庚先生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古代诗人对“木叶”情有独钟,而很少用“树叶”,这是为什么呢?(提出一个有疑的问题)林先生分析了“木叶”“树叶”“落木”之间的关系,将探究点锁定在“木”字上.然后他研究古代诗人都在什么场合使用这个“木”,依据大量例句推出结论:“木”字本身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接着,林先生引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来验证推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木叶”作出合理的解释(它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这样,文章的真正内涵才能被找到、理解.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文本对话

著名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运用“还原”“比较”两种文学批评方法,来细读中学语文经典课文,阅读难点,笔者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还原”,也就是想象出未经作者处理的原生的状态,原生的语义,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矛盾)来.有了差异或矛盾,也就有了可对话性.如《藤野先生》中,在电教室里,“我”看到日本人放的影片.作为中国人的老百姓看到日本人在砍中国人的头本该义愤填膺,甚至该站出来和日本人斗争,可他们不仅没这样干,反而做一个围观的看客.这就产生了矛盾,而矛盾的发现推动了对话的深入.原来,这里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电教室里的一幕很让作者痛心:痛恨国人的麻木不仁,痛恨国人的懦弱无能.这也最终促使作者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在这里,“还原”推动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原”让学生看到了原来不曾看到的精彩.

所谓“比较”,就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引进一些和文本内容相似,但言语形式不同的文本进行参照、比较,从而推动对话深入的方法.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祝福》)等文本对话,我们也可以引进“你,怎么了?”“祥林嫂,你放着吧!”等作比较,有了比较这个“抓手”后,对话性就有了,而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就能体会到“怎么了,你”句中祥林嫂的复杂感情,也能体会到“你放着吧,祥林嫂”对祥林嫂的致命一击.总之,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这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境界,在文、师、生的对话中,彼此相互融合、相互理解,丰富语言的感受和表达,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

(高建 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 221121)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