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医,大爱

点赞:29871 浏览:1423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裘法祖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外科学的开创和奠基人之一.生于1914年12月6日,汉族,浙江杭州人.卒于2008年6月日.裘法祖先生生平有不少经典人生格言,读来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这些有的是人生态度淡泊的自省,有些是工作事业的自律,有些是生活况味的自嚼.从生到死,从空空而来,到空空而去,裘法祖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绚丽的人生.

一、

裘法祖先生出生于一个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在裘法祖先生18岁的时候,母亲因为突然的腹部疼痛,四处求医,结果当时的医生和郎中没有任何办法处理,伴随母亲身边的裘法祖先生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痛苦的离开人世.后来裘法祖先生看了一些关于医学的书籍,知道其实母亲之死只是一个很小的腹部疾病阑尾炎.就是这么一个今天很多普通外科医生看来的“小儿科”的疾病,在旧中国却是让很多人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甚至50年前这样的手术都只有在大医院才能够完成,患病者只能痛苦的等待死亡,无数的母亲、父亲、儿子、女儿为这样的一个普通疾病而丧失了生命.

年轻的裘法祖先生对母亲的逝世带着些暗暗的忧伤,母亲逝世后,裘法祖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求自己可以将来悬壶济世,拯救病人于痛苦之中.为此,裘法祖先生刻苦学习,后来报考了当时的同济大学.成为了一名医科院校的大学生,那是大学生凤毛麟角的时代,而医科大学生则更是少之又少.裘法祖先生在同济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在同学们中间有“图书馆长”的美誉,足见用心之深,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结业.1936年带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诚,带着“学医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他的医学前辈孙中山先生和鲁迅先生不一样的是,有志于医学的裘法祖没有选择去从事具体的政治事务,而是在两位姐姐的帮助之下,坚定地登上了远洋轮船,奔赴德国,在那里开始了他异国求学之旅.

德国人素以严谨著称,在德国求学的裘法祖先生以中国人独有的聪敏和智慧加上坚忍不拔的勤奋和刻苦,受到了很好的科学训练,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就在裘法祖先生求学刻苦攻读期间,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裘法祖身在异乡,心怀祖国.由于交通中断等原因,终不能回国效命.也就在同时,资助裘法祖先生求学的两位亲人也和裘法祖先生失去了联系,裘法祖先生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生活受到了威胁,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就在裘法祖先生最艰难的时候,他的导师德国著名病理学家波斯特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经过波斯特先生的多方努力,裘法祖先生以自己在德国留学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德国用于资助外国学者在德国从事研究和工作的著名奖学金―洪堡奖学金.当时,仅有6人获得了这一来之不易的奖学金.裘法祖先生每个月有150马克的奖学金,足够生活学习之用.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裘法祖先生对求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奖学金的获得,裘法祖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裘法祖先生曾用了“饮水思源”四个字来概括,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了祖国,对德国和中国的医学交流互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9年,裘法祖先生以通过了严格的答辩,以一等成绩获得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战时不稳定因素,裘法祖先生暂时滞留在了德国.从1939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裘法祖先生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任职,一开始的时候,裘法祖先生的导师只让裘法祖做些最基本的工作,比如拉创钩这样入门常识,但是裘法祖先生从来没有为此有过怨言,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一个博士专门干这样普通医生都可以干的事情而委屈.直到有一次,裘法祖先生导师的助手因事不在,于是要求裘法祖先生和他一起完成手术,手术很成功,等导师的助手回来以后,导师就告知这位助手,以后手术有裘法祖先生帮助他完成就可以了.裘法祖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德国医学界站住了脚跟.

裘法祖先生一生对病人有大爱,一方面得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方面也形成于德国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裘法祖先生的第三个独立手术是为一个德国女性做的,但是术后几天,这位德国妇女就不幸去世.裘法祖先生的导师告诉裘法祖先生:“裘,她是一个四个孩子的母亲.”裘法祖深受震动,从此对医生这门职业,对医学这项事业,对一个医生的医术和医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影响到他后来的整个职业生涯.

从入门的外科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直到1945年获得德国“外科专科医师”称号,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这一称号的中国人.此后不久,裘法祖先生被德国都尔茨市立医院聘任为外科主任.

二、

1945年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取得了完胜.远在德国的裘法祖先生也在思考,究竟是回国还是留在德国.就在裘法祖先生踏上德国的土地的时候,他就不止一次的想到要回到祖国.在德国求学期间,他为了找住所,曾经问过自己,将来究竟是要住在哪里.而这时候的情形已经和刚来德国时候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裘法祖先生在1945年在德国成家,妻子是一位美丽漂亮而又温柔体贴的德国女士.裘法祖先生的德国妻子叫罗懿(中国名),出生于一个德国工程师家庭,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生,裘法祖先生和罗懿女士相遇于浪漫的慕尼黑校园,为了能够和这位聪明智慧勤奋的中国小伙子在一起,罗懿女士最后选择放弃已经拥有的美好生活.

大师,大医,大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科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在德国,裘法祖有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他有自己的汽车、房子.德国战败战后,很多德国医生从前线归来,虽然这些德国医生表面上很尊重裘法祖先生,但是身在异国他乡的裘法祖先生感受到了来自德国医生的嫉妒之心.由于战时环境的改变,回国已经成为了可能.裘法祖先生有了自己的打算.

1946年10月,裘法祖先生宛然谢绝了导师的盛情挽留,带着妻子和孩子远渡重洋,回到了饱受战火之苦的母亲的怀抱.就在回国的途中,轮船上突发了一起精神病人伤人事件,当事人血流不止,肝脏被刺破,在同船的一位医生的帮助下,裘法祖先生以娴熟的手术使得受伤者转危为安,引得了人们的一片赞赏.回国次日,上海的《申报》就报道了这一新闻.

回到祖国的裘法祖,和他的同辈学人一起,开始了中国外科医学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工作.他曾经和中国著名的外科学院士黄家驷有过积极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曾经笑谈,在中国医学界,没有“美英派”,没有“德日派”,只有“中国派”.体现了老学者们之间的融合与默契,在发展中国医学事业上,是永远没有门户之见的.裘法祖先生积极打破“大外科”的旧传统,对中国当时的外科学进行了细密的划分,成为外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回国后的裘法祖先生,一方面是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开展医学普及工作.他提出的著名口号就是“让医学归于大众”.为此他创办了《大众医学》刊物,担任此杂志主编达10年之久.1951年,他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第一军医大学为志愿军战士做手术,挽救了无数个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鲜活生命.1958年,妻子罗懿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之下,获得了中国国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公民.


在当中,裘法祖先生饱受了人间冷暖,他曾一度被分配做勤杂工事业,每天都做些打扫卫生,倒痰盂的事情,但是这些丝毫没有阻止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医疗事业工作的想法.在政治条件稍微好转的情况下,裘法祖先生主动要求到农村巡回医疗.在乡间,裘法祖先生拯救了无数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让他们恢复健康,走向了新的生活.很多的农民兄弟和裘法祖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减轻农民的经济困难,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裘法祖开创了用患者自体脾血输注以解决农村血源和经费困难问题.为了保证给更多的病人看病,解除病人的痛苦,他在下乡过程中,设置几个手术点,进行循环手术,在做完最后一个手术点返回第一个手术点的时候,有的病人已经好了,节约了救治时间,扩大了救治范围.

在武汉同济医院,曾经一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73年,有位来自农村的姓王的病人,来到了同济医院求医,裘法祖先生亲自为这位患者主刀,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病愈后,这位病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裘党生”,以示感谢和裘法祖先生.

裘法祖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自己的医学知识报效祖国,报效人民,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这是中国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升华.

三、

裘法祖先生不仅将中国的外科学进行了分科,对医学知识普及不遗余力,以期达到于国际医学界接轨.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医学技术、医疗设备、医疗环境还不优越的条件下,为了赶超世界一流外科医学的水平,结合自身的优势,开拓了一大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领域.

裘法祖先生50年代在我国较早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建立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被称为 “裘式手术 ”,提出了用切断高位食管支这一独特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从而大大地降低了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的死亡率,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免除了无数家庭的不幸.1953年,他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脑血吸虫病手术.7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开展肝移植研究,1977年11月成功施行了我国第二例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

1980年筹备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兼任所长,随即又建立了我国首家器官移植病房.同年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并任主编.1988年倡议成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并任主任委员.1995年又创建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进行了广发的社会调查,收集了大量世界各国有关器官移植的法律资料,并于1995年在武汉召开会议,,拟定了《中国脑死亡临床诊断标准》和《移植法》两个草案.这两个草案现已被卫生部采纳,作为蓝本上报,争取立法,以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90年代致力于胆道流体力学和胆结石成因的研究,在他的指导下,从体外牛胆汁中研制培育出体外培育牛黄,于1997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全国第四个研制成功的国家一类中药,现已投入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开拓外科新领域的同时,裘法祖先生还积极培养新中国的外科接班人.他为中国培养了三代优秀的外科医生.他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外科学战线上的教授,研究员,独当一面的专家,有的已经成为院士,第二军医大学的吴孟超院士是他的第一代学生中的佼佼者.说他是教授的教授,院士的院士是不为过的.对于学生,裘法祖先生总是努力提携,他不遗余力地推进国际间医学合作,成为中国对外医学交流的民间大使,经他亲自推荐出国学习进修的中国医生就有上百人.裘法祖最重视医学教育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 ),“三特” (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

对于青年人他总是努力帮助,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肖传国教授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归国人员,在美国潜心研究,成功的将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联系起来,解决了截瘫病人大小便失禁,甚至是性功能障碍的世界性医学难题.美国医院特地同意肖传国在美国应用于临床病人,但是肖传国表示要回国完成自己的首例手术.后来在河南平顶山职工医院,肖传国完成了十几例截瘫病人的手术,到了需要专家鉴定的阶段,肖传国犯难了.平顶山不是什么有名的风景胜地,谁会来这里呢.接到了邀请的裘法祖先生不顾84岁高龄,毅然决定前往,先坐火车,后改乘汽车,给予了这位后辈学人最大的支持.鉴定结束时,裘法祖先生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建议把这一成果命名为“肖氏神经反射弧”.体现了一个老学者对后辈的关心和爱护.

裘法祖先生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他1982年获得过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博士衔,1985年获得了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荣誉顾问称号,同年,他获得了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是中国也第一位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这是留德学者的最高荣誉.裘法祖先生还是亚洲血管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上海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医科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客座教授、暨南大学名誉教授、香港外科医学院名誉院士等称号.1993年,裘法祖先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2000年他又获中国医学科学奖,2001年获得中国医德终身成就奖.

面对这些荣誉,裘法祖先生总是很平静,很淡泊.他在2005年以前还住着50平方来米的房子,直到2005年才住进100平方来米的房子.同济医学院给他配备的别墅轿车他都不用,而且还拿出多年积蓄的140多万元作为奖励青年外科学者的基金项目,鼓励年轻人多出成果,努力于国家和人民的医学事业.他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吃穿也不讲究.在汶川地震后,立即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钱,捐款给灾区群众.就在他逝世前不久,裘法祖先生还在同济医院给汶川转移的伤病员看病,查询病情,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逝世后,裘法祖先生的亲属按照裘法祖先生生前的遗嘱,把一些馈赠的礼品交给了组织.其中有贵重的玉石,也有普通的领带和衬衣等生活日用品.

裘法祖先生一生留下了很多让人回味的格言,他说“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做人要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做一个医生不难,做一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个好医生更难.”“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因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我一生为很多人看过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病人.他们受着生活贫困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他们找我时的痛苦表情,当时就感到无形中有一股力量和责任要求我一定要挽救他们的生命.”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就让我们在体味裘法祖先生这些平淡朴实但是蕴涵了深刻意味的格言中共同缅怀这位员人民的医学家.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支持(项目编号:q136).

作者简介:

赵骞(1979―),男,湖北鄂州人,硕士,湖北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万小平(1968―),女,湖北咸宁人,湖北咸宁学院社科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