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时期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优化的策略

点赞:22337 浏览:973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初高中衔接时期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剧变的时期,大部分学生的适应性是很强的,能迅速调整,坦然过渡;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加之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思维方法缺乏,非智力因素开发薄弱,产生一部分学困生.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转化学困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多年来,由于观念的不同,对于学困生很多还是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而探索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特征和成因,并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各种原因对症下药,则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针对我校学生生源比较差,学生素质不高的特点,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知识结构有缺陷.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产生多种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系统的结构化知识,对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学生从初中上到高中,普遍感到数学课进度比较快,要求比较高,基本原因是初中和高中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对于思维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教材的原因,一般都缺乏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常常混淆各种概念,对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也是一知半解,这样对于一些概念的错误的理解在长时间内不能改正,而这些错误的出现,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二)数学思维方法较缺乏.数学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学困生不能自觉地顺利解决问题中所涉及到的逻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逻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没有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存在概念不清、判断不恰当、推理不严谨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和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规律.学困生由于知识结构零乱,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加上题中设置的问题的干扰和迷惑,许多学生就认为是熟悉的问题而胡乱套用现有的解题方法,对概念、性质、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习障碍.

(三)非智力因素开发薄弱.所谓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进行某项活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与人的性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差异,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悬殊,在中等生和学困生之间有不少人是由于非智力因素比较差,妨碍了智力因素的发挥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不理想.专家门们指出,学生学业的好坏,一半决定于智商,而另一半决定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其个学生智商较高,而且学习动机明确,对所学的科目十分感兴趣,学习又刻苦,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一定很拔尖;相反,如果某个学生虽然智商较高,却不愿意学习,学业必定很糟糕.事实上,在中小学,中低智商的学生比高智商的学生学习好的现象非常普遍.


(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虽然读书少,但也暴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对学生影响很大,学生认为读书没用,结果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向学,不思进取,甚至违反纪律来反抗,对于作业和考试则以抄袭来欺骗老师、家长.这样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怎能提高成绩?

二、学困生优化的策略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是互相促进的,完整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会促进思维能力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我们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它们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能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对于思维较差的学生,很难接受高中教材的难度大、速度快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高一新生思维特点,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逐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旧知到新知,为学困生接受知识做好铺垫.对于一些原始概念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应通过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对一些从已知概念深化、发展而来的新概念,则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逐步适应高一学习方法.

(二)加强学困生思维训练的针对性.学困生的思维通常是只会沿着一个方向思考,只能套用固有的知识机械模仿,而不会创新.这种僵化、依赖性很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困生思考问题.因此,要开发学困生的思维就要教育学困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要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不要盲从、不要依赖、不要轻信,凡事要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在课堂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出难度不大的问题去为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参与思考,而不是消极听同学们的解答和老师的讲解,教师要教会学困生用多种方式及不同的角度进行信息加工,这样可以扩展思维通道,而使学困生克服惰性惯性心理,使思维变得灵活、多端及新颖.

(三)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情感迁移

1.端正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正确、强烈学习动机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首先我们要教育学困生树立学好文化知识的信心,可以从当前世界的发展、未来的就业形势等方面和现在的学习联系起来.同时,要对学困生进行积极乐观和自强不息的教育,坚持启发和鼓励相结合,使学困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针对学困生自卑情绪大、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的特点,引导他们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为每一个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在学生做练习题时,把练习分为难、中、易三种难度不同的等级,当学困生答对问题时要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用成功来激励学困生,使学困生把思维逐步集中到数学学习上来.

初高中衔接时期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优化的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加强学困生的情感教育.高一学生情感表现明显而不稳定,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其情感变化,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数学老师的情感而转化形成的.作为高一新生、刚步入高中的学习阶段,学生喜欢数学老师是更喜欢数学课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生的性格也难免不同,学生有时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成绩下降,甚至顶撞老师,所有的这一切难免会造成老师对他们的偏见,动不动就简单粗暴地加以指责,讥讽.这种做法更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老师,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基础不是很差,但由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因教师过分追求分数,不注意地把他们当作学困生来对待,把他们当作班中的负担,考试的累赘,自己获得荣誉的阻碍,从而冷淡甚至歧视他们.这不仅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责怨老师,厌恶老师所教的数学课.所有的这些,将会造成他们越来越不喜欢这老师进而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数学课.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常言道:情不通则理不达,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其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自身威望和情感状态将影响到教学的成败.教师的威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自身的仪容言行,情感状态,努力钻研教材大纲,搜寻资料,反复研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个热爱科学、忠于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教学艺术精湛、庄重而又随和可亲的良师形象.教学是双边活动,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师生情感的隔洽.教学中教师应满腔热情,语言亲切可信,循循善诱,富于节奏和韵律,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总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以愉快心境促进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学中切忌冷漠乏味,照本宣科,不能有对学生指手划脚发号施令,更不能随意指责学生,使学生感到恐惧和压抑.实践证明,简单粗暴不分理由地对学生加以指责、讥讽而不去了解原因的教师是得不到学生尊重的,相反,他可以得到的是学困生厌恶,久而久之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教与学脱节.

总之,转化学困生永远是一个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师价值所面临的两难课题.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如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多花点功夫,学困生也会变为优秀生,实践证明这一切均是可行的.初高中的衔接,高一新生的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走过这段崎岖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