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两篇2005年第3期

点赞:17201 浏览:796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泥土的生命之光

―――读陶艺作品选《泥语》

《泥语》的作者我并不熟识,引起我莫大兴趣的是书中那些镜头下的陶艺作品.

所谓陶艺,应该不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器皿,它的实用价值更多是作用于人们的观赏.这些用泥土制作的艺术品,或有夸张、变形,却充满了自然形态的质朴美感,一股清新纯真却又极为醇厚的诗意扑面而来.这是泥土内心的微笑,是泥土的生命之光,是喧嚣中无声流淌的天籁之音.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我可以想见,当一团团柔软的泥土被捏揉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时作者的怡然自得,他们在美的创造中的沉湎和陶醉是多么让人羡慕.正是这种在一个浮躁世态中的艺术家的专注和沉静,使我深受感动.

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泥土是造物对人类的最大恩赐.万物赖泥土而生长,人类赖泥土而生存.艺术自然莫能例外.人触摸泥土的快感,源于人的本能.而陶艺家对泥土的情感,就是农民对泥土的情感.泥土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同样是陶艺家的衣食父母.泥土中蕴藏着的无限丰富的美的元素,是陶艺家永远无法摆脱的诱惑.柔情万种的美的精灵,永远在用无声的语言搅动艺术家的灵魂.

《泥语》让我们看到一种艺术家和泥土之间的默契.这本书收入的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朴拙、粗犷,甚至显得有些原始,通体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没有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优雅和细腻,造型上更多采用以少胜多,以虚生实、简洁夸张的手法,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美.既有自然形态的神韵,又有着大众化、民族化的民间艺术的品格.作者赋予泥土以生命,以思想,以语言,同时也就传达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之语和人生之语,我们从中不难听出作者高远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

《泥语》一书作者的专业是陶瓷和工艺美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建立起对泥土特殊的感情,他们从泥土中获得了那样多的灵感、乐趣和丰硕的果实.我想,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慷慨无私、取之不尽的泥土一定会给予他们更多更大的回报.

这是我们完全可以期待的.

良知与责任的呼喊

―――蒋泽先《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序

结识蒋泽先先生不是因为医疗,而是因为文学.首先是知道他是一位已经出版了数百万字著作的作家,然后才知道他同时是一位已有三十年医龄、卓有专业成就的医生.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中外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一位是中国的鲁迅,一位是俄国的契诃夫.他们都是由医学而转向文学,由疗救生命个体转向疗救社会.他们都以对生命个体的深刻同样深刻地洞察和解剖社会,以知识者的伟大良知自觉承担起改善社会、改善人性的崇高责任.我不知道蒋泽先先生是否像我一样对两位大师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但以他医生兼作家的事实,我想,他遵循的正是大师留下的足迹.这不止是指职业和经历的相似,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一脉相承.

序两篇2005年第3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泥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文学对于蒋泽先先生不是业余消遣的玩具,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二工具.他的文学实践所关注和表现的主要是与他的医生职业直接相关的社会领域.为此他所投入的精力、所付出的心血,丝毫不下于他在医疗工作上所作的努力.

《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洋洋三十余万言,从中国农民卫生健康状况的角度状写了诸多触目惊心的场景、震聋发聩的事件、感天动地的人物.但透过这一切,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身影,就是穿行奔走并且呼号在其中的作者本人.从发生写作冲动到最终完成书稿的将近八年时间里,蒋泽先先生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在外出巡诊的间隙,以及节检测日自费下乡,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翻阅了卷帙浩繁的国内外相关文件,结合自己长期医疗工作经历的无数实例,殚精竭虑,几易其稿,写出了这部充满了悲情也充满了、充满了忧思也充满了感奋、充满了深刻见解也充满了鼓舞力量的作品.在一个实利主义风行的时代,这种自发生动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这种强烈的道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怎样的难能可贵.

《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报告”的是一个侧面,也是一个整体;是农业的事、农村的事、农民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民族的事、全人类的事.在一个无可回避的全球化时代,谁能说个别的局部的事件决不可能成为整体的全局的事件?对个别的局部的状况的关注不是对整体的全局的状况的关注?尤其是卫生和健康这样一个再直接不过的人类生存问题.医生的天职决定了他们对生命的更多的关怀.而这种关怀,只有成为国家行为和社会行动的时候,才是最具有意义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相信,所有像作者一样有良知和责任感的读者,会为之感动并感谢《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的写作和出版;会像作者一样,对中国农民健康的未来、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对人类生活的未来,满怀祈愿,满怀祝福,满怀赤子之心!

阅读并为《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写序的日子,正值印度洋地区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灾难之时,我们看到了人类良心的极大的恐惧和痛苦,也看到了人类良心的极大的凝聚和闪光.后者是人类永存的希望所在.《中国农民生与死的报告》所发现的呼喊以及必然在读者中引起的回响,可以说,也是这希望的一个注脚.这同时是这则小序最想表达的一点浅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