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诊断医改?

点赞:3089 浏览:1086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般人民的心理不容许科学与商业同时同等的发展.打盐水一针,收大洋拾元,是日见不鲜的事实,就蛮可以证明医学商业化后必定流于欺骗.最漂亮的医生,应用最漂亮的器具与言语,专门伺候社会上极少数的阔老爷姨太太,是今日社会上大多数知名医师的勾当.这种欺骗与装饰的形态,绝对是一种科学商业化的结果,与中国人民健康毫无关系,与国家办医学校送留学生的目的是毫不相干的.”

以上这段话,相信大家看着都感觉很畅快,因为它虽有些地方略显偏激,但直指问题的核心.可是,大家不知道,其实这是1934年刊于半月刊《民间》上的文章《请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下乡》中的一段话,作者是“乡村医疗革命之父”陈志潜,他在定县展开了一场艰难却很有意义的乡村医疗试验,最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引发了一场乡村医疗体制的大变革.

这是笔者近日专读中国近当代各专门史方面书籍的所得,这让我发现,其实早在七八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开启了一场医疗试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变革.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并没有吸取经验教训,而是重复着前人走过的老路.

谁来诊断医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药企业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每一个改革,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关注,也牵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络,而在经济经历改革、一骑绝尘似的发展之后,很多领域并非与经济发展同步,这就注定了中国已经到了要进行全方位改革的历史节点,这些要素,一起构成了诸多改革的艰难与急迫.而医疗作为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务,它的改革,更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纷争.从1996年开始的商业化改革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小病,大病等死,医疗正式成为教育、房子这民生三座大山之一.

每一个医疗体制自身,都会成为一个病体,这就像医生也会成为病人一样,但是谁来给医疗体制诊断、把脉呢?或者医疗改革本身,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病体,这个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公众如何认清这“改革”名号下的医疗全貌?

医改的改,已是共识,但如何改,改成什么样,现在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更诡异的是,在共识之下,这个医改却屡屡碰壁,最终出现原地踏步的现象.这样结果的出现,正如《大国医改》所揭示的,其实并非大众愿望不够热切、主政者对民意的呼声不够重视、也不是这个体制内的人都无所作为,归根结底,仍在于改革措施频出,却缺乏整体层面的协调,而造成这种后果的,恰恰是现行体制的层层区隔和操作者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中国医改的大局被利益分割成了几个犬牙交错的大条块,比如医院体系、医药企业、再裹上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将外贸、私立医院等在国外通行的操作模式挤压在角落中,苟延残喘,种种力量博弈共同塑造了中国医疗体制这一既无效率、又缺少公平的怪胎.


本书用综合性地关注和展示医改这个令人纠结的命题,让这本书不仅有生动的案例、也有深刻的观点,更有鲜明的态度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