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医李银河

点赞:22070 浏览:1037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李银河

1952年生于北京,籍贯湖南衡阳市衡山县,社会学家,性学家.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李银河最近一次公众亮相,是参与联合国妇女署与某网站举办的女性传媒大奖的颁奖仪式.在后台化妆时,她接受了一个来自性恋小年青的拥抱—作为同性恋权益的“代言人”,她会享受这些突然袭来的善意和赞美,然后喜滋滋地去颁发 “年度突破女性奖”.这是一个新奖项,得主是田朴珺.

对于这个新奖项,李银河一头雾水,她并不了解设置的初衷,甚至不确定田的身份,是王石的女友还是妻子—尽管是公众人物,她常常置身江湖外,少有“八卦心”.颁奖结束,她铭记于心的,是田朴珺在答词中提到的,王石爱她的缘由是因为她独立.

活动结束,李银河即刻返回威海.2012年退休前,她就一直念想过上梭罗式离群索居的生活.当下,一切接近实现:今年冬天,她在威海写房置业,并打算长居下去.这是一个入冬后,几十栋楼房里,仅存十几户过冬的小区,人影寂寥.

和梭罗不同的是,李银河有连接世界的入口:网络.她殷勤地发微博,内容大致为生命感受、时评和尝试写作的虐恋题材的小说.在这些零散文字中,似乎可以捕捉到她当下思想的一些轮廓、人至晚年的心境,并看出她与她著名夫君王小波的不同.

一直以来,在公众印象中,李银河和故去的王小波都被当做一对精神契合的典范站在一起.只是静止的王小波在死亡中获得永恒,而他的灵魂伴侣,仍在世间行走,接受世事的锤炼,尽管她不认为王小波亡故之后的李银河,和之前的自己有过什么变化,但显然,还是不同了. 邀请冯唐参加人生告别会

今年7月,李银河出版了《我的生命哲学》.这是一些博文篇章的结集,与其说是生命哲学,更像是生命感受的记录.她试图总结了自己做事的三种动力:虚荣心、理想主义和为获得过得去的社会地位.

人至晚年,李银河觉得这些都已完成或淡泊,她陷入一种思考:为什么还要去做事,还有什么事值得做.最后,她只找到“为什么”的一半:“不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不是自己不喜欢硬要做,不是为了应付别人而做”和“是什么”的一半:“必须引起好奇心;必须带来快乐,能够对陷于不幸的人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年轻时就交替陷入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两种情绪的人,有一段时间,差不多每个月,李银河都会出现一次“生存意义”的危机.最近,她看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纪录片,片子讲述了宇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恒星时代怎么开始,怎么结束,人类怎么生存、灭亡.看后,她会天真地发问:人在宇宙就是那么小小的一瞬,那意义究竟何在?而那些天天研究这些的天文学家,得克制多大的刺激,在知道结果后,继续活下去.

后来,在加缪那里,她找到了答案: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值得一过,才值得探险、发现和享受.她说,“所以,我们才需要陷入一个恋爱,甚至为之泪流满面”.她认为,写作人生哲学的,分为医生型和病人型,自己显然是后者,是久病成医.二十多岁的时候,她甚至不敢长时间看星星—看久了,会有崩溃感,觉得一切皆很虚化.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银河全身重心陷在沙发里,并一直跷着二郎腿.而窗外不远处即海,开阔、澄净.因为受访,这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特意做了修饰,喷了摩斯,涂了口红.“女人四十岁后,化妆是对对方的尊重”,她笑得无拘.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受不了在镜子前“磨蹭”数小时,她都是几分钟完成的速成.

李银河看上去并不像是容易犯忧愁的人—尽管她经常在“性”这个布满敏感和幽秘的领域,发表挑战习俗、成见的言论,但日常生活中的她,并无棱角,她出语干脆、利落,并无谨慎和禁忌,甚至不多加深思.即便谈到这个有些感伤的话题,她也适时地乐观收尾:“相比罗素,我是晚熟型,他在五岁的时候,就感慨人生才过了十四分之一,该怎么继续?”


到尽兴处,她会兀自哈哈大笑起来.中间,她起身去屋里,翻出一包皱巴巴、她并不知晓种类的茶叶沏茶,当知道有人讲究喝茶后,她直接的反应是,多掏了一大把放进去.

这很容易让人串想起王小波哥哥王小平的追忆.有一次他妻子去小波家串门.小波想泡杯茶待客,伸手去拿厨房餐桌上的杯子,一拿没拿起来,二拿还是没拿起来,第三次运足力气,吱啦一声,总算拿起来了.原来那东西已经被积年的油垢黏在桌面上.

在王小平听到的转述里,李银河和王小波一样,是个生活马虎的人:有一天,她写了几个松花蛋回来,跟小波说,“达令,我们今天有好东西吃了.”打开挎包一看,松花蛋早已挤得稀烂,连皮带壳和包里的种种杂物均匀地混在一起.新书《我的生命哲学》编辑王水是她的关门弟子,也是《王小波全集》的责编.冬天里,她从北京飞到威海探望她.而此行目的之一是“给她做几顿可口的饭菜,并拆洗下衣被”.

在许多人眼里,李银河和王小波都是“吃精神”的人.她说“如果老扎在人堆里,就很少能过精神生活.” 而借靠书、电影、音乐这些介质,她把自己和孤独调试到了非常恰当的距离.她一直离群索居,在北京居住时,她的住处在濒临河北的地界,小区隔壁有个村子,里边的人一说进城,都是“上北京”.她甚至不知道退休大妈中流行的广场舞,即便周边出现这样的活动,她想自己大概也不会参加,“主要没有时间,我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至少也是小时.”

久病成医李银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生哲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也会谈到死亡和.甚至在想到70岁后可能会因为不能自理,惧怕孤独.“要不就不活了吧”,她说.依然是欢快的语调.“《非诚勿扰2》中李香山的挺好的,”她感叹,“跳海而死,而且死前还有一个人生告别会,没准我将来也那样,我是说有一个告别会”.

然后就跳跃地构想参加告别会的名单.“会邀请谁呢?”“亲友呗.”“那公众人物呢?”她迟疑了数秒,“李零和冯唐吧.” 读李零的文章,她曾笑倒在榻榻米上;而读冯唐,也曾大笑多次,并差点诱发哮喘.因为冯唐为她新书做的序完全跑题,公开的俩人互传的短信也呈现出某种不均衡,被网友调侃为“女粉丝与男神式对话”,对此,她有一种后知后觉式的宽厚和钝感:“嗨,他就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检测想的告别会上,她猜想大家都会很平静.“大家也都早看透了嘛.像冯唐,也修行,研究佛学.修行就是把人生看透嘛”. “王小波不会和我分手”

退休后李银河主编了一套知识分子丛书,收录了钱理群、许纪霖、谢泳、邓晓芒等多人的自选集.在诸多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她偏爱法国知识分子德布雷的定义:知识分子需要投入、表态、传播,这和作家不同,作家只是满足于写小说或者诗歌;与艺术家也不同,艺术家需要创造艺术作品;和学者也不同,学者寻求的是真理.而知识分子就是一种干预性的态度,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丛书中收纳的都是一些这样的文章,这些人凭借自己的专业对公共事务发言.

她列举了知识分子丛书的系列作者,除以上这些,她还试图向鄢烈山、李慎之、秦晖、徐友渔、崔卫平、黄纪苏、刘小枫等人约稿,但出于各种原因,最终未成功.她想表明这套丛书在策划、编辑时,并没有知识界存在的左右之争的考虑.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惯常认识里,李银河是一个在自己专业领域,呼喊性自由、性解放,并竭力维护性少数群体权益的社会学学者,而且,往往和已故的爱人王小波一起,被贴上经典意义的自由主义者、启蒙主义者的标签.但这些标志在近些年,当她走出专业领域,发表关于时政、公共问题的判断和意见时,和公众期待构成了冲突.甚至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质问: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你们是否会分手?

如果对这些冲突做简单概括,它大约起源自这样几篇博文:2010年9月份,她发表博文表达对重庆成功后持续推进的赞赏.之后,她又发文把重庆模式和薄熙来个人分开来,解释了自己对于重庆模式认可的落脚点,其实是赞赏一种经济意义上的 “宣扬共同富裕、救济穷人、增加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分化”.

今年7月,她发表博文,表达了对现行制度的信心,认为中国进入了百年来最好的时期,“经济制度运行良好”,“政治制度显然有过人之处”.8月她又补追一文,分析她看待现行制度成功运行的原因等

在自由主义倾向之外,李银河在政治、经济层面,又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有网友因此说,王小波娶了一个糊涂媳妇,她则显得无辜,发文辩解:“长期起来,国人并不习惯论争.每当我讲到自由、、人权、宪政,马上会被划为;讲到救济穷人、共同富裕,又被划到左派”,她斩钉截铁地表示:“王小波从来不是个情绪极端的人,所以大概不会小肚鸡肠,也不会和我分手.”

谈及此,争论起来,只好停歇.她起身去洗手间,念叨:“小波就一定和我不一样吗?我想他也不会吧等”

事实上,李银河也困惑于自己思想谱系中的矛盾:喜欢罗素的逻辑实证论,也喜欢福柯的“后现代”.罗素偏重理性、现代,而福柯对此有所反思.两种路子,她却都喜欢.

她试图辨析自己和王小波的差异:王小波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这是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他思想资源,也就并无多想.而她,在人生前半段,偏重启蒙、理性;后半段相比,则倾向“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现代、启蒙理念有所反思.如果论政治倾向,她认为王小波是偏右的,而自己是“中间派”.

随后她补充:“我对左的理解是,他们有共同的底线就是,左派是社会主义成分多一些,是资本主义成分多一些.” 迷恋“乌托邦”

现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书的林春,是李银河的“发小”.1978年,她们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合写了《要大大发扬,大大加强法制》一文,在被《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