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能否“上工治未病”

点赞:13554 浏览:584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场关于管理学与医学的跨界讨论

中医的思想是宇宙观和系统论.企业管理最注重的方面就是企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整体,企业的问题须找到症结和根源而后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讨论嘉宾: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

闫岷川中国红色保健研究会创始人

高建华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 傅强 智囊传媒总裁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

10月16日,秋日午后,天气暖洋洋的.

参加学习型组织建设顶级峰会高层沙龙的30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汇聚在北京桂公府的阳光大厅中.

利用午休时间,保健医王鹤滨教授的嫡传弟子、中国红色保健研究院院长闫珉川教授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讲起了中医的养生智慧.

轻轻击掌36次,双手掌心相搓,采自家心火,温煦劳宫、命门、神阙、关元、涌泉五个穴位的中医“五心养生法”,令大家一扫困意.

从闫珉川教授《中医养生智慧》的讲解中,大家了解到,从中医的角度讲:上工治未病――最高明的人、最高明的医生,通过养生和保健,使自己与自然、社会和人体自身各组织器官和谐相处而人少得病、不得病,中工治微病――聪明的人、聪明的医生,在人亚健康时,就及时发现、及时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而不向疾病转化,下工治已病――不聪明的人,不聪明的医生,等到有病才去医治,但是,真正到了疾病这个阶段,医学也会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愚工不治病――愚蠢的人、有病不治,用命换钱.人如是,而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企业能否“上工治未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中医的思想是宇宙观和系统论.其特色是:天人合一、扶正固本,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而企业管理最注重的方面就是企业是一个系统,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的问题须找到症结和根源而解决之.

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中医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欠缺.

看清系统、系统思考一直为世界顶级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所特别强调.在他的新专著《必要的革命》里就曾写道:“正在创造明天的人们,都已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学会了观察更大的系统,即他们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系统.他们的眼光超越各种事件的表象和肤浅的修补措施,看到了各种更深层的结构和作用力,他们没有让边界(无论是组织的边界,还是文化限制产生的边界)约束自己的思考,做战略选择时,他们也考虑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他们创造出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循环的创新过程――这是模仿自然界增长方式的变革策略.”

对企业管理来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也是和人性相关的“直觉性”的.

一旦涉及到“人”,除了现代西医能描述清楚的生理、病理选择以外,还有更多的精神性的东西,比如性格、情绪、领导力、经验、直觉能力、行为习惯、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还有经济学家永远也讨论不清楚的“理性和非理性”.这些因素,在中医看来,如同人和其组织器官所生存的环境,可以实实在在地对人的体质造成根本性的影响,而成为导致疾病的最基本原因之一.但要对这些因素有准确的诊断,靠的就不仅仅是既往成文的理论知识和数据分析,而是在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经验直觉”把握.

中国的管理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应该透彻理解西方管理学的实质,发挥中国传统的优势,师夷之长,胜之于夷

中国企业家在接受了各种的西方企业培训后,能否抛弃浮躁的心理,不要去盲目迷信西方各种管理大师的管理巨著,真正地研究案例,透彻反省人性和商业的本质,接近心灵和直觉训练的目标

中国的企业家在聆听大量的国学课程后,能否利用东方的智慧,培养商业的直觉,安静的沐浴,更衣,,一日三省

企业管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傅强:刚才在听闫珉川老师讲课的时候我自己想了一下,中医有很多方面其实是和管理相通的,尤其是“上工治未病”这一见解.好的中医可以在你没生病之前,做些相应的调理就可以让你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差的医生只能等你已经危及生命才给你拿出治疗方案.就好像做企业最害怕的是出事,但是不知道如何预防,只有出了事以后才去解决.我们企业家能不能做到“上工治未病”.高老师请您先谈谈,在企业管理上哪些是和中医相关的尤其是我们的企业确实和“人”是一样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管理中怎么看

高建华:先从几个角度谈一下,我讲课的时候经常遇到企业家感叹,“如果早看一年就不会出这件事了”.大多数企业在它有小毛病的时候是不愿意找外界来帮助的,通常都是像人生病一样,到已经不行了而且是扛不住了才去医院.其实这在企业界也是一样的.当年TCL兼并汤姆逊,最后赔了很多钱,说,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但这么多的钱已经不见了.如果这个企业能够在兼并汤姆逊之前请五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专门讲企业并购的经验,它付出的代价一定会有限.

第二,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一次有一家著名的汽车企业找到我,问我能不能讲讲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的课.他说:“我们的高管都来自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这些人到了一起他们各有各的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我们想请一个专家讲一堂课把它解决掉.”我说,这个课全中国没有人能讲,因为这不是一个团队凝聚力的问题,表面现象是这样,但是它的背后有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些人对企业文化是不是认同这些人来这儿的目的是什么他们互相之间不认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的老板没有看到,他们只想让团队配合,这其实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企业管理跟中医是完全吻合的.因为中医是一种系统性思考.比如说头不舒服做足底按摩等,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的思考,关键是找到它背后的原因.我们分析问题都是从表象看背后的原因,再从背后的原因找到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普通人看到的都是表象,有一点水平的人都会看到背后的原因,但只有高手才能找到根本性的东西,进行预防性的调节.

组织成长如何吸纳中医思想

傅强:实际上“上工治未病”是一个愿景,我想问问闫老师,中医是强调系统的,此病非彼病,头疼可能不是头上神经的毛病,有可能是其他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这个如何通过表象看到系统环节中的问题呢这个方法是不是在西方或者是现在的管理学上也能适用呢您从哪个角度考虑到从表象到内部系统

闫珉川:在中医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第一是说中医“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第二是对中医的描述,说“用药如用兵”.其实对人的管理,对组织的管理、对人自身生命的管理,对系统的管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说组织当中有市场部、有人力资源部、有财务部、董事会、股东会,不同级别的组织执行不同的功能.其实在人体的五脏六腑当中也是各司其职、也执行不同的功能.人体生命有五个核心系统,中医讲是心、肝、脾、肺、肾.心是君主之官,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总指挥官.所以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肺是相傅之官,是宰相,肺朝百脉,它主管人体的呼吸,怎么把吸入的清气和脾生成的营养动脉血输送到全身去.肺主管人体24个节气的交换.脾是谏仪之官,是人体最大免疫器官,是纪律检查委员会,随时发现人体各处的微小失衡.脾是人体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肝是将军之官,一个是合成能量、一个是解毒.肾是作强之官,是生命的原动力,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主骨生髓.每个系统执行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这个联系我们用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来代表,比如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都是有这么一个内在的联系.所以对人的管理我们讲一个字就是“平”,这个“平”就是把所有脏腑环境恢复到本始的状态,这时,人体自身就会发挥其“自我改造、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四自”功能.这就是人的正气,就是人体的免疫力.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体的哪一个脏腑出现了问题,都会随时表现出来.中医讲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体表都有表现.心出了问题一定是心慌心跳睡不好觉,所以中医用四个字叫心悸失眠.因此说,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互相联系.所以对人的治理和对组织的治理有相关的联系.

心是君主之官,所以中医对心的调理更为重要.还有,就是亚健康的问题.企业也有亚健康的状态.企业的亚健康一定也有表现.中医的脏腑功能失调,我说心悸失眠是心脏出了问题,怎么办改善心的环境,使其恢复到“本始状态”,人体自己就能修复损伤.我们认清环境,所以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平”,让它与自然相和相应,与他人、与自身都相和相应.在心智最好、最愉悦的环境下,他的脏腑的功能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发挥到极致.其实中医养生,养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养心,当心安了生命就全都安了.因此,中医讲:心者,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气血顺安调和、五脏六腑功能旺盛,能量代谢和营养的供给就没有问题.整个主神志的功能就通了,生命的细微调节就好.所以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命和生理环境)和“心智”,对组织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组织的健康、个人的健康,平衡和环境是很重要的.

除了生命环境之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也很重要.人存天地间,不可能不受到天体运行五运六气的影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不可能不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组织的健康也好,个人生命的健康也好都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命和生理环境,这就是中医的宇宙观、系统观,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扶正固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中医对生命的管理如此,管理学当中的“组织管理”也如此

组织的管理可以借鉴中医管理

傅强:以前跟闫老师在谈话的时候,他谈到要求的是平衡,大家所看的是每一个表象出了哪些问题,然后再回到直击本源的过程中,就迎刃而解了.我最后想听听彼得圣吉先生的意见,您如何看待中医与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

彼得圣吉:对于中医,我们有很多要学的地方.中医和企业管理总的来说有很多平行和相通的地方,我指的是身体和组织管理.大家往往很容易注重解决应急症状,而不找背后的根本问题,等到问题变得很严重了才去想解决办法.我认为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企业组织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而且组织还不是在孤立的环境中,不是自己独立的,而是跟社会或者其他网络相互关联的.我感觉有四个层面的相互关联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关注.因为这四个层面都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是个人层面,这个层面上大家会注意心和身之间的平衡、协调.这涉及到很多古代的传统,或者是传统文化里,精神文化、宗教文化对这方面的探索,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第二个层面当然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团队,或者是一个小组.当然不一定是很近,但你可以在网上沟通,但必须是直接沟通,这是一种社会环境.

第三个层面,就是一个组织,我说的是相对大一点的组织,是由很多团队组成的,这就是社会的现象了,或者是叫一个社区、社群.

第四个层面,就是由组织所形成的网络,比如说价值链和产业链,这是上下游之间组织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关系网.

另外还有第五层,也可以把这第五层理解为国家、民族,或者是一个产业,但是我觉得把它形容成文化更有说服力.为什么是文化呢比如说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对人有总体的影响.这里还可以把它说成是工业时代的文化.工业时代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和世界观影响了整个工业社会.这是几个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它们都在之间相互作用.当然,从特定的层面看,其他层面是你的外部环境.比如说环境污染.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环境污染是从产业层面里自己生产出来的.不同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区别.

从我的角度看,个人的身心系统和社会系统两者之间的区别很重要.也就是生命和生态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在组织里面为什么有的事情会很复杂是因为所有的层面都绞在一起,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可以有很好的方法.中医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系统的科学,系统科学总是在讲原因和产生的后果,这两者不一定是相连,现在看到的症状可能是很久以前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这很可能是很早的时候就有的.另外我对中医的诊断方法,这种高级的诊断方法印象非常深刻.西方人可能多少知道一点这些不同的处方和针灸方,但是对诊断就不了解.但这是核心.我不知道现在对组织来说有没有一个诊断的系统方法.也许正在发现,不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进行分析.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个人对身体的理解是基础,如果没有个人的身体健康可能组织就有问题.它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充分的.我们需要在其他层面也要有类似的诊断方法,比如说对团队的状况,对组织的状况,对社会、文化都需要有诊断的方法.但这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从中医诊断里衍生发展出来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能要小心不能过于天真地认为这个组织或者团队可以像一个人体的影像一样,去简单地处理.如果说领导个人的状况就是组织的状况,那么这很危险.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我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从上到下垂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系统.

比如在团队这个层面,我们有一个理论,叫团队四角模型,通常一个团队会有推动者、反对者、跟随者、旁观者四种角色.这些角色是要在团队里经常保持平衡才有健康的团队.一个是推动者,一个团队它要有一种指向的能力,还要有推动的能量.然后还要有一种要跟随和支撑的能量,但你还需要反对.最后就是旁观,你还有一个角色就是要发挥视角的作用,它不是在反对或者别的,就是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所有这四个角色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这四种角色里有一些缺失的话,团队就变得不健康了.这如同中医的五脏,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生命活动才能进行和延续.而五脏六腑的功能,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如果一个公司是领导者在推动,其余的人都在这儿点头跟随的话,这是很不健康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公司里面总是有两方在争,推动者和反对者,有争论,但是永远都没有结果,所以这种情况最后会导致老板拍板说了算,否则的话什么也做不成.旁观者是很重要的,对团队来说,最健康的状态是每一个成员都能扮演四种不同的角色.一个不健康的团队是很多人固定在特定的角色上,比如说领导人总在那推动,有的时候在一个高管团队里,领导人是作为旁观者出现,像一个魔术师一样问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而有的时候年轻的成员反而起了推动的作用.一个很健康的状态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不同的人会根据时间与时俱进,把自己的角色随时调整.

傅强:高老师说的他在做咨询的时候对企业观察也有这种心得,不过彼得说的这四个角色感觉很亲切,比如我们正在和企业做的一个项目,这四个角色通通存在,而且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断地在扮演着不同角色,一会儿我们当成推动者,一会儿我们又变成了反对者,我们也看到了身边的角色也非常地丰富.彼得圣吉说因果的时间是有延迟的,他说他最反对出一个问题领导人马上就迅速地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