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邪”茱萸

点赞:11869 浏览:542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大多数人知道茱萸都是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提到的“茱萸”便是温里药吴茱萸(还有一种,滋补药叫“山茱萸”).

吴茱萸又名吴萸、淡茱萸,从中药的命名规律推断,吴茱萸最早应该产于“吴”地(即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

所谓的“吴地”,即历史上的吴国,而吴萸之所以名为“吴”茱萸,即与吴、楚两国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要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供品便是“吴萸”.楚王看见不起眼儿的吴萸便认为吴国是在轻视他,大发雷霆,将吴国的使者赶出了王官,还发誓将讨伐吴国.好在楚王的御医朱大夫觉得其中有隐情,便留下了使者.使者对御医说:吴萸乃吴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朱大夫听后便将吴萸留了下来.不久,楚王旧病复发,腹痛如绞,群医无策.朱大夫便将吴萸煎熬,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朱大夫借机举荐了“贤臣”吴萸.楚王随即命人广植吴萸.数年后,楚国瘟疫流行,最终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面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还有另外一个“雅号”:避邪翁.

在吴地浙江淳安的县志上,记载着一个关于吴茱萸的故事:明朝时,淳安发生瘟疫,附近乡民尽皆染病,死者不计其数,惟独一鲁姓老药农全家无恙,幸免于难.追索原因,是因为他家里到处栽着吴茱萸.《淮南万华木》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水,人饮其水,无瘟疫.”这与如今的“水处理”、“净化水质”颇有相似之处.所以,吴茱萸的确有避邪疫、祛疾病之功效,故古人又称之为“避邪翁”.

吴萸可以避“邪”,不仅与其药性有关,还与唐朝末年的黄巢农民起义有关.

唐朝末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黄巢农民起义军攻打到江浙一带,老百姓为避战乱四处逃荒.有一天,黄巢去视察军队,路见一男子手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却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大孩子,行走在逃亡的人流中.黄巢很奇怪,便下马询问.那男子说:“地上走的是我的儿子.背上的大孩子是我的兄嫂的儿子,兄嫂都饿死了,我不能再让侄子有个三长两短.”黄巢非常感动,便顺手从地上拔起一棵茱萸递给那男人,说:“你回家后,把茱萸插在门上作为标记,我的军队见到茱萸便不会进门.”随即,黄巢传令三军.从此,家门“遍插茱萸”可保家宅平安便也随着流民传遍四方.

其实,无论重阳节的插茱萸、饮菊花酒,还是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反映的都是我们祖先预防疾病的思想.因为这两个节气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提前预防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避“邪”茱萸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吴茱萸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适用于寒凝疼痛、冒寒呕吐、虚寒泄泻等寒邪引起的各种病症.历代本草谓其“有小毒”,指吴茱萸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药理实验表明,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能驱除肠胃内气体,抑制肠内异常发酵,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