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抗生素“致”病

点赞:4114 浏览:14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20世纪,抗生素可以说是医药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生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用“神奇”来形容,说它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一点也不夸张.正因如此,抗生素已成为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几十年来,抗生素治愈的疾病和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可以说,抗生素的发明与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虽然新的强力广谱抗生素不断研发上市,但人类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反而演变得更加激烈等

抗生素“致”病

抗生素治病,毋庸置疑.然而,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神通广大的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致”病.也就是说,抗生素会导致疾病,有时甚至危及生命.抗生素“致”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毒性反应“致”病:

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21名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让无数人感到震惊和感动.可是,你知道吗,21名表演者中,有18名是由于儿时注射抗生素而致聋的.(《生命时报》报道)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9年曾披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造成耳聋的人多达30万,占所有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

上述就是抗生素毒性反应引起疾病的例子.它往往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从而对人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造血系统、胃肠道等产生毒性作用.

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损害耳蜗前庭器官,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甚至丧失.上述药物对肾功能也会造成损害,对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来说,后果尤为严重,可以引起肾小管坏死,发生危及生命的急性肾衰竭.

又如,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对幼儿也可引起灰婴综合征.有些抗生素偶尔可诱发精神失常,如某些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可引起兴奋型精神失常,导致兴奋、躁动乱语、幻觉、失眠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偶可引起癫痫样发作.

怀孕头三个月,胚胎最脆弱,应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2过敏反应“致”病:

不少人都有这个常识:在打青霉素针之前,要先做皮试.而在开药前,医生往往会先问一句:“有没有对什么药物过敏的?”

这样做,目的都是避免发生过敏反应.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紫癜、溶血性贫血等过敏反应.其中,迟发性过敏反应危险最大,常因被疏忽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危害.

●抗生素引起的皮肤紫癜多分布于四肢,对称、分批出现,颜色深浅不一,可凸出于皮肤表面,瘙痒明显.

●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腹部皮肤,呈弥漫性弹性肿胀、潮红,瘙痒明显,常有抓痕.

●溶血性贫血为药物性变态反应致红细胞毒性,因红细胞溶解破裂而导致贫血.主要表现为,在静脉使用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后出现寒战、高热、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皮肤轻度发黄,可排出酱油色尿或粪便.此类反应病情急,须及早确诊并救治,以确保生命安全.

●滥用抗生素可增加儿童过敏的机会.近年来,儿童哮喘病的发病增多,与此有一定关系.

3二重感染“致”病:

在本刊前几期,我们曾刊登过一篇名为《冯记者脱险记》的文章.文章讲述一位需要经常出差的记者,为了防止下乡“水土不服”,每次到不同的地方都要随身携带和服用“氟哌酸”(诺氟沙星).终于,在最近一次的下乡中,这个一直很“灵验”的办法却失效了.这位记者在服药后,仍然出现拉肚子,而且比之前严重得多等(详见《家庭药师》2011年第2期)

我们举这个例子作为反面教材,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抗生素还有一种间接致病的方式,即通过“二重感染”导致疾病.二重感染,是指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发生新的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肠道里寄生着多种微生物群体,称为“菌群”.菌群之间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肠道的生态平衡,谁也不能脱离约束而优势生长,因而谁也起不了致病作用.但是,当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不敏感的菌群则因为失去了“对手”的约束而大量繁殖.这样的结果就是引起“二重感染”,导致肠炎、慢性腹泻、口腔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等疾病.引起二重感染的往往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真菌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4抗生素引起细菌耐药性改变――“超级细菌”的诞生:

近年来,“超级细菌”被媒体大量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超级细菌”,是指大多数高效抗生素战胜不了的耐药细菌.人体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病人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谨防抗生素“致”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抗生素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这种耐药的“超级细菌”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耐药型细菌并非新事物,它们一直存在,并且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而不断进化,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在这场特殊的博弈中,人类自己就是超级细菌的幕后推手,而抗生素本身就是超级细菌的培养者.

滥用抗生素,给细菌创造了与抗生素频繁接触的机会,在与抗生素的反复较量中,细菌逐渐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少数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构筑更强大的防御工事,阻止抗生素到达要害部位;或改变自身结构,让抗生素与自己和平共处;有的则反作用于抗生素,使药物结构发生改变,药效大大减弱等细菌在对付抗生素的“剿杀”过程中,演化出一系列“战略战术”,以保护自己存活下去,其结果是催生出一些抗生素杀不死的“超级细菌”,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超级细菌的出现,使临床上难治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让众多曾经横扫细菌的高效抗生素黯然失色;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治疗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难上加难.一些曾被有效制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亦卷土重来;有些病人则因高效抗生素失去原有的作用而抱憾离开人世等

家庭滥用

与抗生素“致”病

近年来,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一些家庭自备了药箱.打开每个家庭的小药箱,几乎都可以发现抗生素的身影.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超范围、无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变得越来越普遍;有些人甚至视抗生素为百病皆治的妙药,动辄长期使用.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家庭使用抗生素的常见误区.这三个“随心所欲”要不得――

×误区一:“随心所欲”用药

近期有关上海居民使用抗生素现状的调查表明,近四成的人拿抗生素当退热药使用.也有人把抗生素当成消炎药,认为发热即是炎症,就该用消炎药.不少人感冒发热,就在家自己服用抗生素治疗.其实,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的微生物,它寄生在细胞里;而现有的各种抗生素几乎都很难进入细胞内,因此对病毒完全没有作用.

×误区二:“随心所欲”联合

有些人担心单一用药效果不佳,于是自行加用其他抗感染药,以为同时使用几种抗生素,可以使病好得更快.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轻则达不到理想的疗效或使疗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害健康.

×误区三:“随心所欲”停药

家庭自行应用抗生素时,即使使用对症,也存在疗程上的问题.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要依疾病之所需,切勿擅作主张.

许多病人知道抗生素用多了不好,于是,一旦病情有所好转,便自作主张将药量减小或停用,以为不发热即为病愈.殊不知,用抗生素以后,细菌抑制住了,症状有了好转,但是,细菌并没有真正完全被杀灭,停用抗生素后,细菌又会“死灰复燃”.

而且,短期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导致耐药.再者,抗生素显现疗效有一定的时间性.一般来讲,临床上用药3天之后可看到效果,如果治疗3天无效,可以考虑换药.有些病人刚用一两天就换药,随意服用家中现有的抗生素,缺乏针对性.抗生素换了很多种,而每一种都没有用足量,每种抗生素都有导致耐药的可能.这样的做法相当不明智.

家庭使用抗生素不当,正在加速耐药性细菌的进化.这个严酷的现实,已经引起全世界医学家的关注.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如何避免抗生素“致”病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合理使用,切勿滥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用要准确;用量及用药的持续时间要恰当;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否需要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要经过周密的考虑.一般应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牢记四个“不”――

√①不自行购写:全身用的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是处方药,不得用于自我药疗.

√②不主动要求:不要向医生“点用”抗生素.不要以为药量越大,品种越多,效果就一定好.能够口服制剂达到治疗目的的就不用针剂.门诊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病人,本可以口服治疗,却要求医生开静滴抗生素,认为静滴起效快.这是不对的.

√③不任意服用:家庭小药箱中备用的抗生素,要谨慎使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

√④不随便停药:使用抗生素要保证足够用量,在体内必须达到有效浓度,且维持一定的时间,切不可随意停用或减少用药次数.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感染,而不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讳医忌药,大可不必

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在治疗疾病中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有些人因为听说抗生素有不良反应,就干脆不用,这种过于谨慎的态度也不好.有些病人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在确实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也十分抗拒,这其实是不必要的.

抗生素引起的种种不良反应,并不能完全怪罪于它.选对、用对抗生素,就能够减少和避免这些不良后果.而且,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个体差异,并非所有病人应用抗生素都一定会出现不良反应.目前,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均有国际或国内的治疗指南,我国也已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信正规医院的医生一般能够合理用药,因此大可不必因为抗生素“致”病而讳医忌药.【11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