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的中医治疗

点赞:2610 浏览:79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大家都听过盗汗,而且常常是在西医的结核等疾病中听闻.不过事实上,它却是中医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的特点,可谓十分贴切.

对盗汗,中医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中称为“寝汗”.“寝”指睡觉,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中医认为,盗汗多为阴虚所致(西医则多见于结核病).

盗汗患者,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汗量相差很大.

盗汗的中医治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汗液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汗出有轻重

根据盗汗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盗汗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3种.

轻型盗汗

在入睡已深、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出汗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 中型盗汗

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患者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 重型盗汗

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汗液可在席子或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患者,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性质分2性

◇ 生理性盗汗

多见于小儿.小儿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 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治疗需辨证

盗汗多分为心血不足及阴虚火旺两型.

◇ 心血不足

患者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可选用养心汤:酸枣仁、夜交藤、黄芪各30克,白芍、生地、党参各20克,合欢花、当归、茯神各15克,柏子仁、远志、麦冬各12克,鹿角胶10克,龟板胶、甘草各6克,黄连3克,水煎服.也可口服安神丸、归脾丸.

阴虚火旺

往往出现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滋阴汤:黄芪30克,桑葚、生地、熟地各20克,黄精、沙参、麦冬、当归、旱莲草各15克,天冬、玉竹、竹叶各12克,黄柏、黄芩各10克,甘草6克,黄连3克,水煎服.也可口服知柏丸、珍珠丸.

较为常见的汗证,除了盗汗以外,还有自汗.患者醒着时也时有汗出,动一动出汗就更厉害.在现代医学中,甲亢、风湿热、休克、结核、低血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均可引起出汗异常.

对于自汗的中医辨证调理,分为3种证型:营卫不和、肺脾不足及热滞于内.

营卫不和

患者常常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常见于表虚之人而冒风受寒,或经常失眠者,遇情绪波动则汗出加重.脉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可选用调和汤:桂枝、黄芩、白芷、柴胡、陈皮、半夏、防风各12克,白术、茯苓、葛根各15克,白芍20克,黄芪、党参、丹参各3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10克,水煎服.也可口服建中丸、玉屏风散(颗粒).

◇ 肺脾不足

患者常常汗出恶风,平素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活动后汗出较甚.舌质淡,脉细弱.针对此证,相应宜补益脾肺,益气固表,可以选用补益固表汤:黄芪60克,白术、灵芝、莲子、扁豆、黄精、茯苓各15克,丹参、百合、枸杞子、龙眼肉各20克,玉竹、防风各12克,熟地、党参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也可口服参茯丸、参蛤丸.

◇ 热滞于内

患者常表现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颧热,烦躁不安,或兼有发热,肢节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宜清泄内热,可选用清化汤:双花、连翘、石膏各30克,公英、生地各20克,菊花、元参、地丁、知母各15克,竹叶、桑叶、黄芩、黄柏、丹皮各12克,黄连、莲子心、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也可口服热炎宁、败毒丸.

【编后】

除以上数方外,还可试用以下简便的单方:

1.糯稻根30克,煎水分2次温服.

2.五指毛桃根20克,五倍子9克,地骨皮(枸杞根皮)15克,水煎分2次温服.

3.麻黄根9克,黄芪15克,浮小麦20克,水煎分2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