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

点赞:30011 浏览:1340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5-2365-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基础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基础医学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学好他们不仅能为学好临床医学理论打下基础,而且也为将来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水平,及对基础医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诱导着学习”.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它,积极地钻研它,这种投入巨大热情所产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无法估量的.在医学生中成立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兴趣及技能培养途径,但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活动如何开展.

1.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及目的要求

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有的独立性较强,有的联系则较紧密,在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时可根据各教研室人员、实验设施以及学生报名等具体情况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比如属于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生物、组胚等联合成立形态学兴趣小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则可以联合成立机能小组,而解剖、病理等重点学科则宜单独成立.

对于科研兴趣小组的对象选择最好是在学生完成本学科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以后自愿报名参加,这样的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具备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在此之前还可根据需要做一定的宣传,既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提高他们的信心.小组人数应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以1位教师带领10位左右的学生为宜.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都应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或每两周1次,理论和操作交替进行,并避开学生考试及复习时间,可持续1年以上.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应检查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论文形式,也可以是实验设计、综述等.

2.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开展活动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的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拓展,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来体现其价值取向.“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完全是依靠教育培养出来,而是时代和社会的双重造化,是个体潜能的深层激活.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创新能力是当今医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而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把握创新教育理念,在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之一.创新的基本内涵包括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坚韧不拔的攻关热忱,勇于挑战的开拓意识,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高超卓越的业务能力,聪敏睿哲的超常才能等[1].组织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调动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地科学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医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不仅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而且能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锻炼思维的敏锐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求索心理,从而达到培养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标新立异,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创一个宽松活泼的心理空间.在开展讲座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习惯,如在每次讲座之前告知讲座内容及观点,内容须是相关领域的当前热点、前沿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克隆、干细胞、基因工程等,鼓励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讲座后增加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该领域存在问题及未来进展展开讨论,并提出新颖的探索途径及观点;在实验性质活动开展时应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放手让学生们大胆去想去试,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不唯师,不唯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任何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开展活动

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由此,现阶段许多高校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通过实践证明,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强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种种优势,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比较适合的组织形式.

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医学领域里,仍存在着许多疑难杂症,病因不明的各种疾病,有待人们去探索;而在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界也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值得人们去研究,而基础医学专业的科研价值正在于此.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均是在老师准备好现成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教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做实验,为了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个别学生甚至篡改原始数据.这样学生仅是掌握、了解本实验操作程序,却不知为何要做该实验,该实验又是如何设计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肃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提高了.科研兴趣实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操作技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素质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 “三严”作风,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作风,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因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而在开展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营造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资料、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通力协作,并自己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相似,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从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和成果获得后的成就感.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