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隐患护理

点赞:3941 浏览:140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57-01

护理安全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1].护理安全的最终目标就是病人安全.护理安全成为衡量护理怎么写作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促进护理安全.

1.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理安全隐患护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护理工作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护士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繁重,生活不规律,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换岗或离岗,致使临床护士严重缺编.护士自身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使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偏少,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护士应变能力差,护患之间沟通不良.另外由于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操作不娴熟,工作中理论不能联系实践,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因此,护理安全问题也日趋突出.

1.2 患者因素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个别病人的不遵医行为、不规范用药或住院期间私自外出,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的因素之一.

1.3 物质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设备器械的性能是否完好,质量是否过关,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1.4 环境因素

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烫伤等.环境污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安全危险品管理制度措施不完善等都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2.防范对策

2.1 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

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病人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只要认真进行查对,很多差错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班时必须认真检查抢救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如有特殊治疗等交班时必须要认真交接,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防止延误治疗.

2.2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充足的护士人数也是完成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对护士的排班模式可采取弹性排班制,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注重开发护士的潜能,以最少的人力投入提供最大的护理怎么写作.

2.3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临床实践证明,护士的专业素质与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管理者要千方百计为护士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并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新知识.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才会学会观察、分析和判断;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强化培训学习.另外,护士还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人文、心理、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4 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

将大手术后、危重患者、长期卧床、有心理障碍、婴幼儿患者做为科室的高危患者对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待高危患者要进行床头交接班.防止患者压疮,跌到,坠床等,这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凡是烦躁患者,除常规使用床栏外,还要对其双上肢进行保护性约束(需征得家人同意),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或转科时,必须有医护人员护送,防止发生意外.对高危患者护士长要做到:每天要了解病情,治疗效果,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经常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对患者提出的意见给予及时的解决,同时注意在护士晨会上进行讲评,引起大家的重视.

2.5 加强医院感染及特殊药品管理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及时毁型,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置必须规范;高危险药品不能与普通药物混淆,要使用红色标识,引起注意,麻醉药品要加双锁保管,严格交接班并记录,备用药要每天核对确保无变质过期,抢救车急救药品要班班交接.用后要及时补充,以保证数量.特殊药物,要严格按医嘱给药,控制滴数,向患者及家属认真交代注意事项,勿擅自调整滴数,并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