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神经症中医治疗体会

点赞:28086 浏览:1305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的有关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临床上通俗地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特征为主诉症状多而分散,缺乏内在联系,症状多变而客观检查无疾病证据,发病时以心血管疾病主诉症状为主同时伴多种神经症症状,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表现.

1.心悸

自觉心脏博动增强或感到心慌,可有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心悸感觉常突发、突止,紧张、疲劳使之加重.

2.呼吸困难

主观感觉呼吸不畅,要打开窗户甚至要求吸氧,有时需深呼吸或作叹息性呼吸来缓解症状,如发生过度换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使症状更为加重.

3.心前区疼痛

部位常不固定,可数秒可持续数小时不等,疼痛发作与劳力活动无关且多在静息时发生,含服油无效.

4.疲乏无力

四肢无力,体力活动减少.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多汗、手足冷、两手震颤、尿频、大便习惯改变等.

6.其他症状

失眠、多梦、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低热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现代医学理论对本病的致病因素尚未认识清楚,本病不影响患者的寿命,但可致患者长期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重视,笔者对近年治疗心血管神经症23例进行了归纳、分析,现表述如下.

7.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患者,经临床检查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23例中男8例,女15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30年,按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肝气郁结10例,气滞痰郁3例,心脾两虚6例,阴虚火旺4例.

8 治疗方法

8.1 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大便失常,女子月经不行,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化瘀止痛,如嗳气频作,胸脘不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陈皮以平肝降逆:兼有食滞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鸡内金以消食化滞,若胸胁胀痛不移,或女子月经不行,脉弦者,此乃气滞血瘀之象,宜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之类以活血化瘀.若见性情急,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干结,或头痛、目赤、耳呜,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为肝郁化火之征,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用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若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此为气郁血虚之象,当予甘麦大枣汤加柏于仁、枣仁、茯苓、合欢花以养心安神解郁.

心血管神经症中医治疗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医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气滞痰凝型: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兼胸痛,苔白腻,脉弦滑,治宜化痰利气解郁,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方中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紫苏、生姜利气散结.酌加香附、枳壳、佛手,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强理气开郁,化痰降逆之效,如兼见恶心、呕吐,口苦,苔黄而腻,证属痰热,可用温胆汤加黄芩、贝母、栝蒌皮之类以化痰清热,而利气机.

心脾两虚型: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本方是四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味组成.四君子汤补气健脾,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自生,当归、黄芪补气生血: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使之补而不滞.并可酌加郁金、合欢花之类以开郁安神,但总以补气健脾为主,取其阳生而阴长,补气以生血,即能养心之意.

阴虚火旺型:眩晕,心悸,少寐,心慌易怒,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本方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壮水制火,柴胡、山栀、丹皮清泄肝火,或加入珍珠母、磁石、生铁落等以重镇安神.腰酸遗精,乏力者,加龟板、知母、杜仲、牡蛎以益肾固精,月经不凋者,加香附、益母草以理气开郁凋经.


8.2 中药煎服法 中药每日一剂,分两次煎服,每次煎前用清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后,文火煎30 min即可,每次取350 ml,饭后60 min服用,10 d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2~6个疗程.

9 治疗结果

9.1 疗效评定 ①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不复发,②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半年内偶有复发,③好转:临床症状好转,半年内又复发,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9.2 治疗效果 治愈6例,占26.1%,显效12例,占52.2%,好转4例,占17.4%,无效1例,占4.3%,总有效病例95.7%.

10 体会

10.1 现代医学理论尚未认识清楚本病的致病因素,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性格、遗传等有关.本病大多发生在青年和壮年,以20~40岁者最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更多见,药物对症治疗,多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给予抗抑郁剂等.

10.2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辩证分型为虚实两大类,初起多实,无不以舒肝理气为主,久病多虎,则以养血滋阴,益气扶正为主.应注意理气药多为香燥之品,病久阴血暗耗,自当慎用,而香橼、佛手等,其性和平,理气而不伤阴,无论新恙久病,均可选用.

10.3 现代医学理论与中医学一致肯定了心理咨询、暗示疗法与运动锻炼对本病一般治疗的积极作用.

10.4 对本病的预防应做到适寒温,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戒烟酒和适量的运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