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整合共享的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建设

点赞:22152 浏览:972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一种教育类型,“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需要的一批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人才”.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场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更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构建综合性实验中心,不仅有利于仪器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1].基于资源的整合共享,我校于2010年开始构建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并与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相衔接,为探索有利于学科间交叉渗透,有利于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1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建设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依据学科、专业和课程来设置和建设,依靠理论教学归属的单位院系或教研室来管理,我校也不例外.应该说,这种模式曾在高校实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的日益增多,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日趋明显.实验室重复建设,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闲置;实验室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实验需要;实验室功能单一,制约综合性实验的开出,等等[2],无不约束着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拓展.


2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一)整合现有实验资源

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整理重组各专业基础学科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的实验项目,对现有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重新配置了实验室.在各个显微镜实验室固定放置了学生用显微镜、示教显微镜,以及投影式显微镜或投影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条件,为更好地开展显微形态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还装备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为学生良好掌握标本片的镜下形态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撑.

(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显微形态实验中心承担了多门医学、药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鉴于此,我校实验(训)中心切实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为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运行提供了有利的人员保障.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显微形态实验中心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巩固专业知识而开设实验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科新要求,努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设综合性实验、引导兴趣小组进行设计性实验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充分利用投影式显微镜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标本的典型镜下形态,对学生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四)创新管理体制

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近十门学科、百余个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校实验(训)中心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成熟经验,改革管理模式,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设置、实验室条件、实验技术水平等,创新管理体制,采取实验室预约制、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专人管理制,为实验室的有效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总之,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经过1年多的运行,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探索如何最大限度挖掘现有实验资源的使用潜力、如何有效整合实验室资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显微形态实验中心的建设也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亟需我们在后继工作中不断探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