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名家小传

点赞:14776 浏览:671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和兆元

和兆元,字育庵(1810-1890).豫温县赵堡镇人,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颖悟勤奋,机敏灵动,修文习医,1825年在姐夫李棠阶鼓舞下,随赵堡镇人陈清平学拳.学兼拳、医、文,尤重武学.清咸丰年间,随礼部尚书李棠阶进京,因武功精湛,授“武信郎”之职.在京期间,精心钻研太极拳,广交武林同道,博采众长,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补不足,删其繁琐,使拳架融老庄之道,医家之学,《周易》、《中庸》之理,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理技相合,既不失传统又独具特色的“带理架”,即和式太极拳,使太极拳的技理有了巨大的发展.拳架遵循合、顺、中、平、轻、柔、圆、活之要领,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融技击、强身、养生为一道.在京期间,曾多次随李棠阶北上巡视,南下主考,屡遇强良,以技赢人,以德服人,一生传奇故事很多,脍炙人口.据赵堡镇人流传,一次和兆元因公务途经山东境内,遭到响马拦截,他因时间紧急,不愿恋战,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白腊棍,暗运内功,将棍直插入旁边的老槐树干上,并告诉匪徒如果能拔出此棍,他可以将身上的财物留下.那些匪徒在惊惧之中没一个人能拔出.这时和公挺身上前,将手搭住棍尾,猛力一击,白腊棍穿树而过,在山寇的跪拜中,和公和他的随从已匆匆离去.他的一生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还很多,至今流传不息.同治年间,其姐冤死,闻后怒伤宫廷侍卫,被贬官为民,返归故里赵堡镇.终日研拳传拳自娱,传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行功要论》等多部拳谱拳论,至今仍在和氏后人及部分传人中珍藏.

和润芝

和润芝,字泽甫(1836-1916),和兆元长子.自幼随父习拳,兼承家传医术,精中医内科.清咸丰年间,在赵堡镇经营药肆,行医治病,医术、拳技倍受镇人推崇.因他淡泊名利,医德、武德高尚,声誉极佳,时人称和润芝为“大师傅”.和润芝除行医外兼教书、授拳,传子庆喜、庆文、庆台.其中长子庆喜在拳艺上兼得父亲及祖父和兆元亲传,德技双馨,传人众多,名闻四海.

和敬芝

和敬芝,字式甫(1850-1918),在拳术上得父和兆元真传,才兼文武.同治

年间,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官授“文林郎”.后在河朔书院讲书,成材颇多,著《高手武技论》等拳论,现由和氏后人和有禄.

和庆喜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主要承传者之一.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是兆元公长孙,深得祖父喜爱,得祖父亲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身怀绝技而不露,他的中年处于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身怀绝技但无机会传授.时至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国术,在当时形势鼓舞下,为弘扬祖传绝技,年逾71岁高龄不顾年迈,开山收徒授艺.他在教学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和学敏、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1931年,和庆喜率学拳未满三年的弟子参加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并颁有奖状奖旗,后悬挂于和公大门前多年.和庆喜是和式太极拳在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著有《习拳歌》、《耍拳解》等拳论.

和庆文

和庆文(1872-1948),和润芝次子,秉性诚实,体貌魁伟,有乃祖之风.他继承家传的太极、医学.尤其潜心医学,精通中医内科、跌打损伤及疑难杂病.开设“文盛堂”药号,治病救人.和公乐善好施,贫困病者,施医舍药,乡里同道皆推崇其人品.他终生研究堪舆,颇有成就.山西某地一村镇,终年缺水,旱时尤甚,多次挖井取水,均不得水.一日庆文公行医到此地,闻听村人言无水之难,遂起助人之心.他让村里长者陪同察勘后,让他们在一棵大树九步之遥挖井.村人半信半疑,和公为去其疑虑,称取不出水我付你们工钱.果然在此处取得丰富水源.村人奉和公为

“神仙”.1938年,日寇祸华,和庆文举家迁避宝鸡,仍以行医治病为业.子学信、学惠承其衣钵,习医学拳.

和学信

和学信,字世孚(1890-1957),和庆文长子,自幼随父习医学拳.1928年,伯父和庆喜开山授拳,而其父业医繁忙,便随伯父习拳.伯父素知侄儿豪爽侠义,为磨炼其性情,开始故意冷落他.和学信锲而不舍,早晚侍奉伯父身边,常念叨:“大伯,咱和家的宝贝您得给孩儿留下.”伯父答日“我一无金银,二无珠宝,有啥宝贝”.和学信答道:“宝贝就是咱家的太极拳”.转眼半年过去了,经观察考验,庆喜公觉得和学信心诚意恳,志在学拳,很有决心和毅力,可承和氏家传.遂不遗余力,口授亲传,倾囊相授,将和式太极拳的理论及技法、心法全面传授给了他.和学信不负厚望,承祖传拳艺与医术于一身,成为和氏家学的主要承传人.抗战期间,和学信随父迁避宝鸡行医教拳.他拳技精湛,医术高超,很受人敬重,被当地中医学会推举为中医师,并颁发有证书.建国初期,因思恋故土,和学信举家迁返赵堡镇,研拳行医.在家中传子士英、土俊,均学有所成.他还有家传的多部拳理拳论.

和式太极拳名家小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中医内科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郑锡爵

郑锡爵,字伯英(1906―1961),居家与师和庆喜为邻,他性情淳厚,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赏识,被纳为入门弟子.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太极功夫出类拔萃.1931年,在县、省国术擂台赛上屡次胜出,夺得魁首.抗日战争时期,他迁避西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武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市武协委员、体委教练等.郑伯英忠于继承,体悟不缀,在西北武林几十年,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桃李盈门,有“和氏太极西北二杰”之美誉.为和式太极拳的推广作出了很大贡献.

郑悟清

郑悟清,字风臣(1895-1984),赵堡镇人.他先天体弱,本性朴实,随父经商务农.19岁时父病故,不堪重负,积劳成疾,延医无效,几至不起.1928年,投师和庆喜.和公怜而惜之,授起死回生之家传拳法.数月后,效果显著,虽年过而立,毅然勤学不辍,终使痼疾痊愈.1938年,日寇入侵,避难西安,经友人介绍,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地传授和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西安武协委员,在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常设辅导站,广传和式太极拳,从学者遍及全国.郑先生60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对和式太极拳融会贯通,拳架小巧细腻,轻灵圆活,手法多变,使对方惊心动魄,防不胜防.一生数挫名流,罕逢对手,与郑伯英并称“和式太极西北二杰”.对和式拳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悟清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始终叹服和式太极拳之精深博大,故此一生不敢为天下先.1982年,年老还乡,越年无疾而终,享年90岁.

和士英

和士英,字立明(1918-1987),和学信长子.他聪颖好学,气宇轩昂,性情直爽,崇尚侠义.自幼随父业医习拳,中医理论造诣颇深,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炙等.他一生乐善好施,施医舍药,救治病人无数.医技之精湛,医德之高尚,乡里有口皆碑.

他在拳艺上得父真传,使家传拳法严格保持了原有风貌.1963年,和士英在赵堡镇利用闲暇时间传授和氏拳法.“”开始后,被迫中断,只在家中传子、侄.和士英授拳极其严格,对太极拳理法精益求精,一招一势都要求后人认真领会,并结合祖传理论融会贯通.在传授家传拳技、医术时,对其四子各有侧重,均严格要求,授业之严厉,兄弟四人深有体会.长子定元,1969年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先父嘱其熟背《药性赋》、《汤头歌》,每日晚饭后必要考验,偶而没有熟记,必责其熟记后方可睡觉.在教拳时更为严格,1963年一个夜晚,二子定乾在练“云手”一式时,多次不得要领,父亲情急之下拍他一巴掌,直打得他两眼生泪.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讲:“做任何事情都要认认真真,以后你们走向社会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才行.”1983年,国家重视武术事业的发展,和士英先生在业医之余,搜集、整理拳理拳论,中医验方,并手揖多本.他对和氏家学的继承、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传人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国(又名有禄),侄定宇.1983年,国家大力倡导武术,又传侯福明、戴忠铭等.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