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病人谨防脑卒中

点赞:30222 浏览:1429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王老师今年71岁,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患高血压已有20多年,平时口服降压药,倒也平安无事.2年前,在一次体检中,王老师被发现有心房颤动(下简称房颤),因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他也没当一回事.

一天,王老师与往常一样去公园晨练,回家后正在吃早饭,突然感到右手不听使唤,筷子跌落在地.他刚想起身去拾筷子,发觉右脚也不能动弹了.老伴见状,赶紧送他到医院急诊.所幸经过医生的抢救,王老师总算脱离了危险,但却留下右半身瘫痪的后遗症.医生告诉王老师,这次发生的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因房颤引起的.

那么,什么是房颤?它怎么会引发脑卒中?又该如何预防呢?

早在心电图没有发明之前,医学家就发现有些病人的心律绝对不规则,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同时强度不等.当时,医生称之为“心脏颤妄”.心电图发明以后,通过记录发现,这些病人的心房失去了规则有序的电活动,而代之以杂乱无章的纤细电波.后来,医生在开胸为病人治疗时又进一步发现,此时病人的心房失去了规则有力的机械收缩,而呈现为纤细的颤动和蠕动,因此称之为“心房纤维性颤动”,也就是心房颤动.


大多数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尤其发生了左心室肥厚者)、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脏病等.但也有少数房颤病人并没有明显的病因,称之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有些病人房颤呈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几小时或几天),往往可自行恢复,称之为“阵发性房颤”,多数病人的房颤持续存在,不能自行恢复正常,称之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在20岁以前的年龄段相当罕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65岁人群的房颤发生率为4%左右,75岁人群的房颤发生率为15%.老年人群的房颤发生率高,可能与导致房颤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发生率高有关.此外,老年人心脏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这也是房颤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生房颤后,多数病人心率很快,可达每分钟120次到150次,病人常感到心悸不适,这一症状在初发时尤为明显.也有少数病人心率并不快,每分钟仅60次到80次,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感,如同前面提到的王老师.相对而言,症状不明显的房颤病人危险性更大,他们常因自我感觉尚可而忽视了治疗,故而隐患不小.

房颤病人谨防脑卒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血压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实,房颤的危险并不仅限于出现不适的症状.心脏功能已有减退的病人发生房颤后,由于心房失去了规则收缩的“辅助泵”功能,致使心脏泵血功能进一步减退,常导致心力衰竭的表现,如疲乏无力、活动后气促、下肢浮肿等.而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则是并发血栓栓塞,尤其是脑梗死(脑卒中的一种),从而致死、致残.据有关资料统计,非瓣膜病导致的房颤可使脑卒中发生率升高5.6倍,而瓣膜病导致者竟高达17.6倍!

房颤时,血栓栓塞绝大多数来源于左心房.由于心房无规则颤动,导致左心房内血流淤滞,在凝血因子的活化下,红细胞易于聚集,并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即可随血流进入体循环动脉,形成动脉栓塞,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脑动脉,从而导致脑梗死.

近20年来,有关房颤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之一,就是认识到血栓栓塞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从而使房颤的概念由一种普通的心律失常转变为导致血栓栓塞的最常见病因,这一点已在国内外心血管病界形成共识.

老年朋友一旦被诊断为“房颤”也不要过度紧张,可以找有经验的心血管医生全面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上述可导致房颤的疾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也发生过房颤,结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把甲亢治好了,房颤也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引起房颤的疾病一时难以治愈,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大小、导致房颤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将房颤转复并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消除由房颤所致的血栓栓塞风险.

目前,治疗房颤分药物复律和电复律两种,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用.如果病人的房颤没有转复的条件,或曾经转复但无法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处于慢性持续性房颤,特别是存在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时,应及时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常用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病人在使用华法林的过程中,需定期到医院做验血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