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PICC并发症的原因处理

点赞:3075 浏览:81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 】PICC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处理对策

PICC置管技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总结了本科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以来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成功置管58例,用于肿瘤患者中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及输注化疗药物.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34~85岁,平均51岁.置管静脉选择中贵要静脉39例,正中静脉12例,头静脉7例,置管时间10~180 d,置管长度40~50 cm.

1.2 材料 PICC管采用德国贝朗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1 mm×1.7 mm/16G型单腔导管,流速23 ml/min,长度70 cm.

1.3 方法 观察记录总结法.

2.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及发生率(n等于58)

并发症种类发生例数百分率(%)

穿刺点感染23.4

机械性静脉炎35.2

导管堵塞58.6

管腔内返血46.9

穿刺点渗血35.2

穿刺点渗液23.4

导管脱出23.4

3.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3.1 感染 本组中局部感染2例,发生率为3.4%,原因为:操作及维护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者遵医行为低,表现为出院后抱着侥幸的心理未按时来院维护,敷贴松动及打湿后出现穿刺点红、肿及脓点.对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的患者多采取局部消毒干燥后涂擦莫匹罗星(百多邦),同时行细菌培养,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同时对行置管操作及维护的护士严格培训,规范专用的穿刺及维护包.

3.2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瓣,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内膜损伤,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物化学刺激.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静脉,护士应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提倡早期置管,避免放、化疗所致静脉损伤后再行置管.

58例PICC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导管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3 导管堵塞 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后凝固.封管应采用正压脉冲式,此方法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1]在使用高粘度大分子药物如甘露醇、脂肪乳、血液制品及自PICC管采血后应及时冲管,接肝素帽应松紧适宜,注意不能用力向管腔内强行推注溶栓药,以防血栓脱落形成血管栓塞.

3.4 管腔内返血 液体接换不及时,患者剧烈咳嗽或上腔静脉压力过高所致,PICC管头端未到达上腔静脉.本组中有2例导管头端位于锁骨下静脉,2例肝素帽松动.选择合适的血管,保证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

3.5 穿刺点渗血 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导致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障碍,穿刺后止血不够.本组中2例血小板低下,1例肘正中穿刺点患者术后10 d打太极拳致局部渗血.置管前了解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慎重考虑可否置管,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局部加压包扎24 h,对穿刺点位于肘正中的患者应作好健康指导.

3.6 穿刺点渗液 导管头端被不明原因的静脉夹层或肿瘤压迫、导管被纤维蛋白鞘包裹,阻挡药物回流至上腔静脉,则药物从阻力最低的穿刺点流出[2].置管过程中发现送管有阻力无法通过时,应将导管退出,另找血管穿刺置管,若考虑为纤维蛋白鞘包裹,可采用导管堵塞后处理方法,使用尿激酶溶解纤维蛋白鞘.因此,穿刺前应该选择合适的血管,确保导管头端在上腔静脉.

3.7 导管脱出 敷帖固定不牢固、过度牵拉导管或患者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时自行拔管.护士应加强责任心,掌握正确导管固定的方法,同时应作好导管保护方面的知识宣教,敷贴一旦松动及时更换,穿衣、脱衣时应谨慎,对于不合作者应专人陪护,必要时可用约束带约束双手,以防自行拔管,最好使用护套固定外露部分.

参 考 文 献

[1] 张琳,鲁亚玲.经外周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7,22(3)213.

[2] 周红,李利.经外周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