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身上有虱乃风雅等

点赞:28261 浏览:131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古代文人身上有虱乃风雅

古代文人身上的虱子经常见,一方面同当时的卫生条件有关,但文人却并不以此为耻,反而当作一种风雅的象征.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情况主要是在魏晋时期比较流行,当时兴起“服石”之风,即服“五石散”或“寒食散”,服后烦热,于是经常猛浇冷水,却容易暴毙.士大夫于是到处“行散”乱窜或睡卧路旁,以显示其高贵和阔绰.甚至没落了的隐士已经无力服石时,也要硬装出服过的样子.体热加上不敢洗澡,很容易生虱子.在隐士们看来,在浓郁的体味里不停有动物出入,更是回归自然之相,虱子俨然已经是风度和人生追求的证词了.

宋代文人陈善,写了一本笔记,上下各四卷,记载北宋时期的政治情况.这本笔记的上卷原名《窗间纪闻》,至南宋时定稿,改书名为《扪虱新话》.可以说虱子已经走进了文化中了.

古代文人身上有虱乃风雅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阳关道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据民间传说,北宋的名臣王安石有一天上朝,有只虱子从他的衣领里悄悄爬出,一路蜿蜒,攀上胡须,王安石浑不自觉,神宗皇帝看到了,开心一笑.下朝的时候,王安石问同僚王禹玉,皇上因何而笑.王禹玉据实相告,王安石赶快命人搜寻这只虱子,准备将其一举歼灭.王禹玉说:“此虱屡游相须,曾经御览,未可杀也,或曰放焉.”这也成了文人将虱子当作风雅的典型事例了.

叶天士治贫病

清代时苏州的叶天士医名远扬,求他看病的人很多.一天,他坐着轿子出门去,有位农民模样的在路边等候,请他看病.叶天士便下轿为其诊治,但求诊者脉搏正常,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病.这时农民开口了:“先生是一代名医,奇病怪症无不能治,我得的是贫病,不知道你能医吗”叶天士听罢笑了,说:“这个病也是好治的.你到晚上来取药方.一帖即可病愈了.”等到晚上,农民来敲门,求医贫的良药.

叶天士让他把城里的橄榄核都捡起来种上,到幼苗出土时就来告诉他,便能获取厚利.这个农民就照他说的那样做了,没多少时间,新树苗已绿油油地,便来告诉叶天士.叶嘱咐此人:“马上就会有人向你写树苗,你卖得贵一些,别低了.”从此他开药方都以橄榄苗作引子,病人争相求购.不几天那个农民种的树苗卖得差不多了.求购者却更踊跃,于是更高,农民所获甚丰.直到苗卖光了,这药引子也不在方子上出现了.


过后,农民准备了礼物来答谢.叶天士问:“病好了”农民回答:“靠着你的帮助,已痊愈啦!我知道靠劳动才能治好贫病了!”

“阳关道”到底在哪

人们常用一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以表示二者互不相关,“阳关道”与“独木桥”都是指什么呢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叫“阳关”.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至于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谚语.“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长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独木桥”则较常见,用以比喻并不是坦途、比较难行的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表示互不相干,并不因为你的道路宽敞而盲从.(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