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域文化检视

点赞:3664 浏览:12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存在着主体薄弱,观念滞后,量少质平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社会影响.要想改变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不尽理想的现状,必须在队伍建设、观念更新和机制创新上下工夫.辽西地域文化由物种发轫奇观及其认知文化、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辽西民族民间文化,以及普度众生的佛教文化、不绝如缕的战争文化、生机盎然的湿地文化和大闹天宫的动漫产业文化八大因子构成,它们为辽西旅游品牌意象构筑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

【关 键 词 】辽西 地域文化 因子 旅游品牌资源

一、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现状

关于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国外还没有公开发表的成果,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成果,根据文献检索主要有:魂系“渤海”千古情──医巫闾文化新探(王光等,1997);举世瞩目的辽西化石文化(曹振印,1997);论辽西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傅朝等,1998);辽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王哲,1999);辽西走廊文化特质探察(邹本涛,2005);走廊文化与辽西旅游规划开发(曲玉镜,2007);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邹本涛,2007);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曹萌,2008);辽西五市山海历史文化游整合营销研究(谷玉芬,2008);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刘丹,2008);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研究(刘丹,2009);以文化旅游发展动力助推“突破辽西北”——辽西北文化旅游资源考察报告(吕超,2009);辽西构建“东北亚文化旅游金三角”的资源优势与策略(曹萌,2010);辽西历史走廊品牌形象塑造(曲玉镜,2011)等等,总计不超过15篇(这里所列举的篇目不包括专业性极强的辽西考古学研究成果).


二、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主体力量偏弱,社会影响力较小

现有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主体主要来自辽宁省内高校及部分科研机构,人数较少,且专门从事此领域研究者则少之又少.依照与辽西地域文化相关联的方式,研究者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相关领域如旅游、文化遗产等领域进入到这一领域中来的研究者.其研究重心往往不在辽西地域文化而在其他,因此难免浅尝辄止,甚至有些研究者只把辽西地域文化研究当成“过场戏”,很少在此方面用力,个别研究者往往会省略此环节,直接引用或“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类研究往往偏而浅,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建树.第二类是十分专业的辽西史前文化研究者.他们关于辽西地域文化的研究侧重于田野考古,对象和角度严整、专一、科学.但是他们对辽西地域文化的阐发,所关涉的往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基底部分而不是现实层面.因此,此类研究往往专而狭,与对现实的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相关度不高.第三类是专门从事辽西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他们原本理应担纲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的重任,但遗憾的是,由于年龄、思维、求学经历、学科背景及所从事的职业(专业)等的影响,其研究通常呈现为兴之所至的随感式的阐发,因此,此类研究往往浅而散,缺乏系统性和应有的理论深度.

显然,上述三类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主体在辽西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确很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研究观念滞后,缺乏当代指归

研究观念滞后是目前制约辽西地域文化研究的最大问题.上述三类研究主体所面对的不够理想的研究状况,不在能力,而在观念.

当代国外社会科学界已经把地域研究和文化研究一起归入多学科研究范畴,这表明,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看图说话式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合时宜.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无疑应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研究特点,应顺应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因此,上述三类研究主体研究的观念滞后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类研究主体轻视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原创性,省略了耕作和收获的系统劳作过程,直接捡拾他人果实.这样做不但不能为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注入新材料,而且还有可能因基础不牢而贬损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二类、第三类研究主体.原本以辽西地域文化研究为主战场,但因缺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融,加之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缺失(就地域整体研究而言)而缺乏当代指归.

辽西地域文化检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研究成果量少质平,受关注度不够

综上所述,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成果量少质平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通过文献检索也发现,现有辽西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