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医学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点赞:8446 浏览:32619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等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了.

——《呐喊·自序》

鲁迅小的时候,有几年,家里厄运连连.

先是祖父周福清因犯“科场案”,替他人向主考官行贿而被判“斩监候”,虽然最后没有被处死,在监狱里还是被了九个年头.这个小康之家从此便败落下去了.于是,亲戚、本家的势利脸孔跟着也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少年鲁迅(豫才)被送往外婆家避难期间,竟被看作是“乞食者”,让他深深感到人情的淡薄和冷酷.

后来是父亲周伯宜的病.起初因猛烈吐血,认为是“肺痈”,也就是肺结核;后来见腿脚红肿,便被视为“臌胀病”来医治.第一个请来诊治的冯医生说话颠三倒四,来过两次之后便不再请他了.随后请来“名医”姚芝先.这位名医不但诊金特高,处方也异常特别,光是所谓的“药引”,什么冬天的芦苇,经霜三年的甘蔗等,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这样医了两年,父亲的病仍未见好,反而加重了.名医声称他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便另荐一位名医何廉臣.何廉臣的诊金也特高,用药也特别,“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等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还有“平地木十株”,又另加“败鼓皮丸”,即用打破的旧鼓皮做的,这是缘于中医传统的“医者,意也”之说.“医者,意也”的原意本是要求医生诊治病人时须专心致意、细加考虑,然后做出精确的诊断.有些庸医却对它作了牵强附会又带迷信色彩的解释,如认为可用的植物来医治黄疸病,用红色的植物来医治血疾,用与“臌胀”谐音的皮鼓来医治臌胀病.这样的医法自然不可能有积极的疗效.名医却自有他的退路,他把自己医不了病归因于是病人本人的“命”,是他所无能为力的.何廉臣解释说:不妨“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寃愆等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等”

祖父的犯案和父亲的病故使鲁迅家庭“坠入困顿”的时候,也正是中国的皇权专制主义社会陷入解体的时期.家境的衰落带给鲁迅的感受与时代的变迁正相吻合.这促使鲁迅迈上“走异路,逃异地”的一条叛逆士大夫阶级的道路:“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先是在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并于1901年12或1902年1月毕业.在南京的近四年间,中国经历了触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于1901年9月跟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深重的国难激励着鲁迅的爱国心,激励他要寻求救国的真理,寻求新的知识.

西方的医学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出国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正好这时,政府要求各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可取的学问和技术.于是,获“第一等”毕业文凭的鲁迅便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保送,于1902年4月进入的弘文学院学习.本来,按这位总督的设想,是让矿务铁路学堂的学生在弘文学院补习之后,进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继续攻读他们在南京所学的专业.但是当时,要进像帝国大学这种著名的工科学校,竞争激烈.为防止中国留学生争占日本人的名额,日本当局对中国留学生投考重点工科大学设置了不少限制,使他们只好另找出路.有鉴于此,弘文学院的教师江口建议鲁迅改为学医,说日本的医学水准较高,与德国不相上下,比英、美、法都好.另外,日本医科学校的数量也比工科多,容易考取.江口还说:“贵国科技正在青黄不接时期,你们能早一天学成归国,正有销路.”鲁迅虽然接受江口学医的建议,但他的动机主要倒不是考虑就业的方便,而是如他和同学说的:“做医生不是为了赚钱,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给我们出国留学,我们应报答劳苦大众.”鲁迅当时就希望将来能实现这“美满的梦”:“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终于在1904年9月进了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立志学医.


“维新”一词,原意是反旧倡新,通常泛指“变旧法”、行新政,特指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时代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了德川幕府(1603—1867),使大政归还天皇,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德川幕府认为外国思想的渗入和外来的军事干涉对日本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极大的威胁,因此三次颁布排外法令,迫害来日本的大部分基督教徒,将外国传教士驱逐出境.在颁布这些法令的同时,德川幕府还正式采取锁国政策,从1633年起,禁止日本国民出国旅行或从国外返回,与外国的接触仅限于少数朝鲜人与少数的中国和荷兰商人,被允许通过长崎港口有少量贸易往来.

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在“文明、开化”的旗帜下,他们在政治上废藩置县、摧毁所有的封建政权;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承认土地私有;在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成立新的常备军;在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特别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并仿效西方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这样,到了二十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达到,日本已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并在对华(1894—1895)、对俄(1904—1905)的两次战争中赢得了胜利,第一次作为主要强国出现在国际舞台.

本来,也就是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和中国的处境是差不多的.两国的政治制度都衰朽不堪,统治者都长期推广闭关锁国政策,由此产生的社会停滞与落后,使两国都几乎同时遭受西方的侵略,处于挨打的地位.但是明治维新之后,两国的情形就很不同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在对待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态度截然不同.当时有一位叫密杰的英国人曾就他自己与两国官吏、商人和知识分子的接触,对此做过某些对比.这位英国人在他1900年出版的《一个英国人在中国》一书中,说他看到的中国人大多“思考模糊,行动迟缓”,而日本人则“敏锐,有聪明的求知欲”.对此,当代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实藤惠秀有较具体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