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计划”能力

点赞:4059 浏览:144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从2012年5月起,教育部又决定实施“2011”计划,该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育部的意思非常明显:中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不够,希望通过这个工程好好激发一下.

一些官员能认识到中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不足,很好,起码比早几年某些人自恋地认为“中国的本科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要强许多.中国的大学也确实需要创新,有那么一批高校,每年的垃圾论文和拼凑专著可以用火车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课题可以摊满一个足球场,但多少年出不了一项专利,转让不了一项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内在活力,年年只能靠拼命扩招换取维持经费.我只是有个疑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不足,可以通过某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临时政策“计划”出来吗?我们的“211”工程、“985”工程已经实施了那么多年,花了不知纳税人多少个亿的银子,为什么就没有“计划”出一所世界一流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大学呢?

认真一想,高校能不能焕发出足够的创新能力,跟一个国家有没有专门的创新规划,关系真的不大,它只是取决于这样几个要素:急迫的社会需要;及时的财政支持;善待创新者的机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学等各方面,都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社会对创新是高度渴盼的.只要我们的科研人员真正做出了切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只要我们极力鼓励各种机构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并不困难.

谁能“计划”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们的科技现在也不缺资金支持.搞基础研究,国家有规律宏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虽然有时评审未必那么公正,但如果真的是极其具有原创性和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我相信即使是出于良知,评委们也会给申请者投上一票.做应用型研究,有大小企业提供各种合作机会,某些关键研究成果还没出来,企业的钱已经投进去了.

中国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善待创新者的机制.中国的大学有个极其奇怪的现象,你是一个理工科教师,没有任何创新的科研成果,但只要手中有省级以上课题,再在职改部门认定的所谓“权威刊物”上发表五六篇论文,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评上教授:如果你不去报课题、写论文,哪怕你发明的科技成果全球领先,创造上百亿、上千亿的经济效益,你也很难评上职称.就算评上了,也是某个领导施恩的结果,报刊上会将这样的事作为“伯乐相马”的典型大加宣传.理科如此,文科更是如此.就说中文系吧,你做课题、写论文,该评教授可以评教授,该当博导可以当博导,但如果你从事文学创作,对不起,就算你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可能做上教授.湖南应该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但该省中文专业评审教授,文学创作从来是不算成果的.打个比方吧,检测若鲁迅来到敝省某高校教书,鲁迅不可能做教授,但研究鲁迅的某某人可以当教授.如果我们不彻底改革现在的这种职称评审体制,不破除种种妨碍人才脱颖而出的清规戒律,不要说一个“2011”计划,哪怕再制订500个类似的计划,创新能力一样出不来.

无数事实证明:创新能力永远只能产生于善待创新者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