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温暖你,祖国的未来?

点赞:20375 浏览:930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严格而言,此文并非一篇框架清晰的文章,而是笔者一些感触的杂烩.之所以摒弃了框架,唯恐框架会束缚思维,且有些内容难以割舍.现将所有想法罗列于此,见仁见智,敬请品评.

环环相扣却环环脱扣,邀功容易问责难

让我们先梳理一下此次事件中的各方关系,学校向服装企业下订单,企业去市场上购写面料生产,质监部门进行抽查,结果通过教育部门的口径公告.一环扣一环,看似各方彼此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但真正出了问题之后,这一流程就变得漏洞百出.教育主管部门问责学校,学校将问题推给服装企业,服装企业则将问题归咎于面料供应商.至于面料供应商,相关企业的人员只透露相关批次的黑布是出自柯桥轻纺市场的一家门市部,但具体的情况“自己也忘记了,并不是很清楚”.本来是可以一级级追溯的案件,却在层层推诿巧舌如簧后变成了无头谜案.好在查出该批次布料来自绍兴一家私营企业,但这本应是一个借用产品追溯机制可轻易解决的问题,却需要另费周折,实在不应该.


屡教屡犯你奈我何,监管怎能“只监不管”?

纵观整个事件,有一个细节值得思考,就是有些涉事企业并非初犯.比如此次的“毒校服”事件中的上海飘欧服装厂,虽然近年已经多次在校服产品抽检质量不合格企业“黑名单”榜上有名,但却依然非常执着地年复一年生产.这说明不是没有监管,监管中也的确发现了问题,但似乎监管就止步于此.

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仍存在体制不优、监管有缝隙、力量分散与合力不强的问题,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只能以说服教育、监督整改为主;且对于屡教屡犯的企业,并无一套完善的惩戒机制.即便是有相关的处理措施,但由于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基层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监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以整改结束、验收合格作为监管工作的结束,而忽视了对问题企业后续表现的持续观察与干预.以此次“毒校服”事件为例,质监部门虽然将不合格企业的名单进行了公告,并通知了相关主管部门及技术监督部门.但如果其工作可以更主动一些,比如在发现企业反复上榜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加大有针对性检查的力度,让问题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整改,增加其违法成本,起码相关的企业不会如此肆无忌惮.

限价影响质量?苍白托辞欲盖弥彰

校服是一种特殊商品,需要兼顾质量与消费者的整体承受能力,更重要的还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不能彻底放手让市场去调节.因此,大多数地区都实行了限价政策,且一套校服的基本最高不超过200元.这一限价政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某些人的托辞.如“毒校服”事件发酵第四天,就有专家站出来称,校服限价低不利于质量.虽说“一分钱一分货”,此理论乍一看的确合情,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虽说物价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市场上价位在100~200元之间的运动套装依然比比皆是.校服产品大多款式简单,又是直接从厂家采购,因此简化了设计与流通环节,实际成本更低.这其中多出来的费用,或是被分摊到成本中的企业“公关费用”,或者直接由相关人员通过“吃拿卡要”中饱私囊.而这些隐性成本,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不可取的,更不应由最终的消费者写单.再者,即便是定价过低,也应该通过合理的渠道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其根据情况修改定价,而绝非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拿什么温暖你,祖国的未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校服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一套不遵守游戏规则的逻辑,在专家的口中竟变成了冠冕堂皇的真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欲盖弥彰、转移视线的把戏而已.当公众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最有话语权的群体,应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准入门槛”被提上日程,“逐出”更须无情

据报道,2003年,新疆建立了校服准入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了经过严格评选的37家有资格进行学生服装生产销售企业的名单,不在名单之列的企业生产的校服将不准进入学校.2008年后,这一准入制度没有再执行,现在恢复校服准入制度,被提上日程.新疆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这套制度,严把入口关,源头上控制校服质量.新疆教育厅还计划联合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每年对全疆的中小学校服质量进行抽查和检验,对不合格的生产企业以及采购不合格服装的学校,严肃处理.

校服是否要设立准入门槛,可能会有争议.因为校服是季节性极强的产品,不大可能成为很多服装企业的主营,只要用心去做,一切从怎么写作学生、保证学生安全的立场出发,小作坊也可以做出合格的产品.还有,如果建立准入制度,对于一些规模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因为获取准入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要耗费一定精力,从成本上看很多企业会主动放弃这块业务.“准入机制”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壁垒.而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一经查实,永久拉入“黑名单”,实施“逐出制度”则更为必要.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我们无法容忍,也无需容忍.逐出制度,增加了违法成本,数据说话斩断了人情链条.

我的校服谁做主?如何让决定权回归?

学生是校服的使用者,家长则是校服的写单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在选择校服中不但没有决定权,甚至连基本的话语权都没有.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及教育机构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学校与“家委会”(家长委员会)一起商定,还有的学校对备选方案进行公示,供学生选择.有时,多一些,会少很多抱怨.还有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比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为区内中小学生发放免费校服,而烟台福山区的一些学校则选择不强制性规定校服,这些做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扬汤止沸”抑或“刮骨疗毒”?

近年来,凡是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事件,其解决之道大抵不过是相关部门的密集调研、重拳出击,涉事企业或高调悔过,以博得公众谅解,或闭门谢客,自此销声匿迹.而未卷入其中的企业则明哲保身,噤若寒蝉,只待风波平息.当然也少不了新闻媒体的跟风式密集报道.短则数日,长不过半年,相关部门便没了后续动作,媒体也丧失了热情,而公众则或麻木、或无奈,只是偶尔会想起,心中愤愤地痛骂几句,而企业则又是一派歌舞升平.这种“扬汤止沸”式的解决是不可取的.

诚然,喊几句口号,抓几个典型,写几篇报道,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惩戒企业、安抚公众、稳定行业的效果.然而,如果不从骨子里根除意识上的“流毒”,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到头来如果整个体系都被侵入,即便是做出“壮士断腕”般的“壮举”,终究为时已晚,无能为力.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便是一个例子,三聚氰胺让人们“谈乳色变”,在三鹿这个巨头轰然倒塌后,整个行业处在一个洗牌的绝佳时机时,我们并没有看到一系列的后续措施,反而某些企业立马与三鹿划清界限,重拾市场.希望中国的服装行业可以引以为鉴,选择“刮骨疗毒”,彻底根除隐患,而不要步乳制品行业后尘.

“毒校服”挡得了风寒,却御不了心寒;既伤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又愧对自己的良心.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面对未来,我们应该多一些担待,多一份交代.

后记

“毒校服”事件网络发酵当日,我即开始构思此文,其间几易其稿,感触颇多,感慨颇多.有些采访对象惜字如金,并且一再请求“隐姓埋名”,而另外一些则“三顾茅庐而终不得见”.正如笔者所料,“毒校服”事件距其发生虽只有月余时间,但媒体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等其他热点话题,“毒校服”事件已鲜有人关注.结笔于此时,希望能再度唤起大家对服装安全的思考,而不是等待下一次类似事件爆发时的扼腕叹息.